怎样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如题所述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经不起挫折而自杀的新闻,这种悲剧总是令人震惊的。“救救孩子吧!”这句话是几十年前鲁迅先生说过的,至今响在我们的耳边,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很多人认为,学生能吃能睡,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一个孩子身体健康,但是情绪表现异常,终日莫名其妙地恐惧、紧张、焦虑,那么,就不能说这个孩子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可见,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比生理因素更大。因此,教师和家长就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一、了解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综观人的心理发展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个性应该是稳定的,其健康的心理品质有: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培养形成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一贯的连续的结果。在少儿期,学生对“正确”的概念是朦胧的,有时是时隐时现的。老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培养,对他的行为给予正确评价。还要引导孩子认真辨别和学习正确行为,逐步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教育学生乐于与人交往,主动谦让,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书籍给其他同伴共享,不仅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能培养儿童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品德。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是以我为中心,即使与陌生的同龄人也能友好合作。3、喜欢提问题,爱动脑筋。孩子求知欲旺盛,能想出问题,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和智力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地给予满足,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充满自信。我们需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意志,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这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受到不同教育的儿童,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有韧劲,有耐性,做什么事都很专注,不怕困难,可以说这类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是,也有的孩子胆小怕事,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很强,往往在他人面前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必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改掉过分依赖大人的习惯,做坚强的人。1、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可以从生活、学习入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能力的发展程度,鼓励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2、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表现出独立行为时,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就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一种与自我约束和进取心相联系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有自信心的学生终究能战胜困难,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永远只能“望洋兴叹,临渊羡鱼。”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激烈的竞争,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挑战。因此,我常用名人名言来教育、,鼓励学生,让学生都说:“我能行!”,“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3、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教育学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自信。有一个坚韧的性格是学习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性格坚韧的人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强者。4、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现代的学生有个性,有特点,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擅长。虽然表现各有异同,智力有高有低,但这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本质,我常对学生说:“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相信自己,切勿眼高手低,华而不实,要诚恳、踏实,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自己走自己的路,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行,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就在眼前!”。(二)培养学生独立性,减少依赖。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没有信心,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怕孩子没有经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解决。我们的教师就该改变家长这种“舍不得”让学生独力思考、自已解决问题的做法,不仅帮助改正学生的过分依赖的习惯,而且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这是学生成才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1、创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待独生子女,在家虽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但学生在学校,我们都让他打扫教室,桌子擦得干干静静。每周轮流出板报,让他们自己创意,刚开始的时候问题很多,教师应耐心鼓励,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鼓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智慧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促使学生有机会尝试困难和创新,并不失时机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脱离父母和教师,独立地做各种事情,面对各种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然就形成了。2、强化自我意识,树立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认识。自我意识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掌握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学生小的时候,一般自我意识比较差,容易依赖别人,特别是依赖他人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使孩子分辨不清自己,也没有勇气客观地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确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明白自己虽有各种缺点,但也有长处。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3、敢于承担责任。我们能够独立做事,并将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动机来自于对于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应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养成,教育学生敢于承担责任。1920年,有个十一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因此索赔十二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钱陪人家。”父亲给他十二美元并告诉他这是借给他的,自此这位男孩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的艰苦生活,终于在一年里挣足了十二美元还给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校和学生的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帮助学生处理过失问题,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怎么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只要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家长就应该舍得让他自己承担责任。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又体现出教师和家长的真正的爱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