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和己子自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新学期我申请跟着儿子,儿子读哪个班我就教哪个班。领导同意了,我也很期待。

       知晓这件事的同事,大都劝说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古语云易子而教吗。易子而教有道理吗?不晓得,也许有道理吧。

      易子而教出自《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③,离则不祥莫大焉。”

一般是这样注释的: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呢?”孟子答道:“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讲正理,用正理讲不通,跟着就要发怒。一发怒,就反而造成了伤害。孩子会说:‘您用正理教我,可是您的行为却不出于正理。’这样,父子间就互相伤害了。父子间互伤感情,这是大坏事。古时候交换小孩来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追求善而互相责备。追求善而互相责备,就会产生隔阂;父子之间生出隔阂,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一般在于家长

1.教不严

       由于亲情与血缘关系的原因,父母对孩子,不知不觉间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

2.教不了

       家长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教不了孩子。

3.教不正

        有些人自身给孩子灌输的是有悖公序良俗的东西,与孩子接受的正统教育相背离。要么造成孩子困惑,要么教坏孩子。

4.教不能

⑴孩子做不到

      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完美,斤斤计较,家长的要求孩子根本做不到。

⑵家长做不到

      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家长把自己做不到的,完不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自己做不到还振振有词。导致相关教导缺乏说服力。

     ②言教异于行动

      有些家长自身品质有问题,但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言行不一。孩子不服气,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

5.教不得法

      家长与子女间过于熟悉,只适合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一旦板起脸来相互间都感到不自然。因为是自己孩子,就容易缺乏耐心,偏于简单粗暴。

       其实这些说起来主要指品行方面教育,也就是德育问题。亲人之间更适合神教而非言教。把这些直接嫁接到学校教育上来,未免有失偏颇。

具体到学校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作为专职教师,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相必也教不了别人的孩子。

       具体到学校教育,易子而教这就是个伪命题。只不过是断章取义、人云亦云,想当然而已。没有什么实证,只是唯书唯古的一种偏见罢了。

      不否认,学生的老师,孩子的父母,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如果能做到在这两种角色之间灵活合理的转换,看着孩子进步、陪着孩子成长,教自己的孩子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女儿在这个学校读初中的时候,我教孩子同级,至今后悔没有把孩子放到自己班里。

     所以我决定还是把孩子放到自己教的班里,或者说,教儿子所在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