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爱暴粗口“他妈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不暴“他妈的”,难道暴“他爸的”?那你试试看,暴“他爸的”是顺口还是拗口?结果发现,暴“他妈的”不仅顺口,还且还解恨。

但不管是暴他妈的还是暴他爸的,这都是性格和情绪所致,与教育背景无关,与个人素质无关。

性格直爽的人肯定更容易暴“他妈的”,因为性格直爽所以才口无遮拦,如果碰到有什么东西不对他的口味,先动个粗口,在语言的放肆中扮演一只狰狞的恶狗,没准真能顺着自己情绪捕捉到一个突破口,找到突破口,随即而来,也能潇洒地向烦恼挥一挥手。

譬如,工作间隙因为工作要务而在各个工作间走动时,却因为毛毛躁躁,膝盖“砰”的一声就磕到了桌子角,痛得呲牙咧嘴的那一刻,对桌子的存在和自己的毛燥也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免不了就会动口暴一句“他妈的”。

“他妈的”的三个字和那因为痛而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一声艰苦的“哧哧”声,这两种声音一脱口而出,疼痛似乎也有所舒张,疼痛一舒张,愤懑的情绪也降低了几个节拍。于是老实乖张地用手摸摸受伤的膝盖,权当既安抚肉体又安顿心灵,瞬间发现,哪怕肉身擦破了皮或是皮肉一片淤青,也只不过如此。等事情办妥倒回来,再以牙还牙把桌子踹一脚,恨是彻底解散了,膝盖还是一样能屈能伸,不如好事做到底,把桌子摆正,防止下次又将别人碰伤,也算是自己能像英雄一样救死扶伤。

想想自己能和英雄一样有担当,这“他妈的”暴的,也不算冤枉。

再比如,不是在工作间碰到桌子,而是在你跟前来了小人。

虽然这是一个和平世界,但小人照样杀之不绝赶之不尽,打不赢他就骂他呗,为了避免再来一次更恶劣的冲突,不能当面骂他那就背面骂他呗,因为骂他才能舒缓情绪,骂他一定能解恨。如果选择不骂他,继续忍气吞声,那只会憋伤自己。他本来已经以小人之心暗算了你,你却还要再伤自己一回,这还哪有天理?

那就暴粗口骂他,“他妈的”,“他妈的”,“你就是个他妈的!”连暴三声,他真的就成你心中那个缺乏母教的“他妈的”,并且终有一天,他成了千夫所指的“他妈的”。

日久见人心,公道就在众人的一双双眼睛。

你骂得对,骂得好!

再比如,两个铁杆好友本来一直好得难舍难分,可是因为各奔前程,分开了好几年时间,但终于有一天重逢,那个喜悦溢于言表,那就干脆不表,直接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再怒上一句“真他妈的想你啊!”就足够。

所以,明白了吧,表面上看,“他妈的”是一个很不文雅的词汇,但其实,这词汇运用之广泛,恐怕所有国人都始料不及。我们肉体受伤时暴“他妈的”,我们心灵受伤时更容易暴“他妈的”,我们无论是悲伤还是得意忘形时都会暴“他妈的”,我们还击坏人更是要一边抵抗一边大骂“他妈的”。

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众多文人政客、众多名人大腕,在退去了光辉头衔和荧屏前的循规蹈矩之后,发现他们正跟常人一样性格活跃,豪爽直白,暴一句“他妈的”,赫然感觉,他们其实也非常平民非常可爱,要不然,曾仕强、李敖这类人怎么也会暴“他妈的”?

国学之父曾仕强就曾在演讲中诠释过,“他妈的”是一个中性词,没有不文雅之风,也没有辱他人之意。我把它理解为:它就是一个语气词,并能象征一种正义行为。借此,呼吁大家,请大胆暴口“他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