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鼓楼有什莫来历

无发个

第1个回答  2009-03-19
先从一位异人说起

《西游记》第九回中有一个泾河龙王与卖卦先生打赌的故事。话说泾河龙王闻说长安城中有个堪称神算的卖卦先生,便化为白衣秀士,请卜天上阴晴之事。先生曰:“若占雨泽,准在明朝。”接着说了布云、发雷、下雨、足雨的时辰,并详说雨量为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说:“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先生欣然而答:“明朝雨后来会。”龙王回到水府,未几便接到玉帝令其施雨的圣旨,时辰、雨量与卖卦先生所说毫发不差。泾河龙王不愿服输,于是,施雨时,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雨量。结果触犯天条,被押上了“剐龙台”。于是丝丝缕缕地引发了一出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所说的那位卖卦先生何许人也?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唐太宗时期的钦天监台正袁天罡,是一个被许多古代神怪小说、武侠小说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异人。所谓钦天监,乃朝廷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机构。袁天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这位供职朝廷的天文学家,在宜春很古的时候就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明朝以前的宜春旧志中,说袁州府地形如龟,袁天罡于城内凿龟鼻、龟眉、龟目五井以全龟形。此五井在民国时期还遗迹尚存。又说袁天罡死后葬于袁州,袁州府衙墙西30步那片古木盘屈的地方,就是袁天罡墓地。宜春城中的鼓楼上还立有袁天罡祠,祭祀这位古代的天文学家。

一个古代天文学家为何在宜春倍受推崇呢?公元1991年,这位古代天文学家在宜春的传说,终于与宜春在世界天文史上的地位联系在一起了。

鼓楼改写历史

在《世界之最》一书中,以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所记录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是创建于元朝初年,位于河南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观星台。在国外,已发掘并且确有实据的最早古天文台遗址,是15世纪铁木尔帝国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天文台。在新编地方志工作中,宜春地区的修志工作者与省有关部门修志工作者,在查阅古代地方志中,发现明正德《袁州府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清代编修的《宜春县志》又载:“万历中,知府郑忄享典重修。”“同知李瀚又铸天罡原造铜璇玑于观天台。”史料表明,存世至今的宜春鼓楼,古代原是兼观天测时为一体的谯楼。始建于南宋,而且使用了袁天罡原造观天设备———铜璇玑。其始建年代大大超过了被列为世界之最的河南登封观星台。

中科院古天文史专家薄树人先生。从江西修志工作者处获悉这一消息,前来宜春实地考察。认定这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信息日报》捷足先登,接着,香港与内地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传播这一重大发现。亦有学者数次来到宜春,考察遗址,查寻史料,撰写论文出席国际天文史学术讨论会。当年为袁天罡立祠台建的宜春鼓楼,一时成了天文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宜春地区在中国科技史的辉煌一页,就这样拂去蒙尘,光耀于世了。
第2个回答  2009-03-14
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历史悠久。
第3个回答  2009-03-16
  宜春鼓楼--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鼓楼,又名袁州谯楼。据《袁州府志》,鼓楼系南唐保大二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有“立厅堂、斋阁、谯楼…总六百间”的记载。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州腾强恕“稍新谯楼”并制铀壶、漏箭、影表、水海、定南针、更筹、铁板等器具,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将其建成了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天文台。
  鼓楼被确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1991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天文史专家薄树人先生来宜考察时,惊讶地发现,鼓楼历史,竟然比我国古天文学界原来一直认定的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河南登丰古天文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和国外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位于乌兹别克境内的天文台(系15世纪初建立)均早。
  1994年9月,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8位来自北京、南京及本省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宜春鼓楼进行了考察论证,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
  宜春鼓楼主要是采用“铜壶滴漏”等仪器来守时、报时和测时,其所测时间与现在钟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明代万历年间,鼓楼观天台上又铸铜璇玑,增加天象观测能力。
  建于南宋时期的宜春鼓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它在中国天文史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至今已保存近千年的宜春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 年)由袁州知府滕强恕组织修建,鼓楼同时兼作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了望楼,又称袁州谯楼。
  该楼是幢卷拱式横跨南北街道的高台建筑,呈长方形,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抬梁式木构架,4柱一间,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分别有阴刻楷书“鼓楼” “余晖”四个字。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楼上制作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等器具,并“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后来还补铸了唐代著名方士袁天罡研制的观天设备铜璇玑。
  为了确定袁州谯楼的历史作用和科学价值,江西省科委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此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天文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单位的20多位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举行鉴定会。与会学者一致结论为: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它比现存的贴木儿帝国建造的天文台(现乌兹别克境内)要早两个世纪;比建于公元1276年的我国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也要早五十多年。值得一提的是,此台楼柱24根合抱之木,均相向倾斜,东八柱与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楼顶平正,近800年不倾覆,足见当年建筑技艺之高超。
  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著名专家在《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研究》的鉴定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环顾当今世界,除了华夏文化系统,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建的时间工作天文台早于袁州谯楼,故它的发现对我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宜春鼓楼曾先后多次重修,才使其独特的风采保留至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匾曰:迎曦楼。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重修楼西,新额曰:余晖。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1983年和1984年,省文化部门拨出专款,整修如旧,接待游客。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
  经过全面修复,恢复明清格调的宜春鼓楼和一座颇具宜春地方特色的天文广场,不久将正式向市民开放,其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传统风貌与开放意识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宜春文脉。
  宜春鼓楼,坐落于宜春城区鼓楼路中段。整个楼台卷拱为门,跨街而筑。台上建有两层高楼,楼宽23.3米,长11.8米,高12.8米。楼的屋脊顺南北向,为抬梁式木结构楼宇,重檐歇山顶。紧靠主楼的东北和东南翼,又各伸出一平台,此观天台长19米,宽7.4米,东西突出主台9米。
  2005年,鼓楼街道改造,鼓楼由当地政府修缮过一次。现为城内最著名景观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3-17
看来子不是宜春人,么哩搭什,歌都不知道

参考资料:http://www.0795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