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百家姓》“苗凤花方”各举一个著名人物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奭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凤纲一-汉朝时渔阳人。传说他常采百草花以水渍封泥之,自正月开始,到九月末止采制,埋100天,煎9次火。刚死者以药纳口中,可救活。他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成仙”去向不明。

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

方 腊:北宋末浙江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最后建立政权,自号圣公。北宋朝廷曾九次招安,他拒绝投降,坚持斗争,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2. 于令仪诲人的译文

译文:

州(今山东荷泽)人于令仪,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於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於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乡里的人们,都称道於令仪是名善士。於令仪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子侄辈,建立学堂并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导他们,他的儿子於伋,侄儿於杰与於效,后来都相继考中了进士,他们於家现在是曹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3. 卢叔武 范阳涿人文言文答案

精锐语文老师回答 卢叔武,范阳涿人,青州刺史文伟从子也。

父光宗,有志尚。叔武两兄观、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

叔武少机悟,豪率轻侠,好奇策,慕诸葛亮之为人。为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

胜不用其计,弃城奔梁。叔武归本县,筑室临陂,优游自适。

世宗降辟书,辞疾不到。天保初复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车至邺。

杨愔往候之, 以为司徒谘议,称疾不受。 肃宗即位,召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

问以世事,叔武劝讨关西,画地陈兵势曰:“人众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 以兼贫。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而戎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强富也。

轻兵野战,胜负难必,是胡骑之法,非深谋远算万全之术也。宜立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筑城戍以属之。

彼若闭关不出,则取其黄河以东,长安穷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万以上,不为我敌,所供粮食,皆出关内。

我兵士相代,年别一番,谷食丰饶,运送不绝。彼来求战,我不应之,彼若退军,即乘其弊。

自长安以西,民疏城远,敌兵来往,实有艰难,与我相持,农作且废,不过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纳之。

又愿自居平阳,成此谋略。上令元文遥与叔武参谋,撰《平西策》一卷。

未几帝崩,事遂寝。 世祖践阼,拜仪同三司、都官尚书,出为合州刺史。

武平中,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叔武在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乡人无食者令自载取,至秋,任其偿,都不计校。

然而岁岁常得倍馀。既在朝通贵,自以年老,儿子又多,遂营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

魏收曾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云:“难为子费。”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

所将仆从,亦尽设食,一与此同。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选自《北齐书 卢叔武传》,有删节)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平中,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 升职 B.叔武劝讨关西,画地陈兵势曰 陈列 C.彼若退军,即乘其弊 疲困 D.未几帝崩,事遂寝 废止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问以世事,叔武劝讨关西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C.叔武两兄观、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亦尽设食,一与此同 竖子不足与谋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B.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C.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D.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叔武淡泊功名。

贺拔胜投奔梁后卢叔武回到本县居住,朝廷两次 征召他,杨愔甚至前去迎候他,他都找借口推辞没有上任。B.卢叔武善于谋划。

肃宗与卢叔武商讨国家大事,他为肃宗分析了齐与关西双方的情况,认为齐应该不出战,与关西相持。C.卢叔武乐善好施。

他在故乡有千石粮食,在春夏之交乡人缺粮食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拿,秋收后在任凭他们还多还少。D.卢叔武生活简朴。

魏收去拜访他,他就留魏收吃饭,但最后端出来的也只有小米饭、葵菜和几片干肉而已。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人众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贫。

(3分) (2)魏收曾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3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分)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答案:14 B 15 D 16 C 17 B18(1)双方人数相当就应当使用计谋,计谋相当就应该使用军事力量,所以这就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能够控制弱小的国家、富庶的国家能够兼并贫穷的国家的原因。

(得分点:敌、任、所以) (2)魏收曾经来拜访他,拿洛阳的逸闻旧事询问他,不等吃饭就起身告辞。(得分点:诣、状语后置、食)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因、敝、与) (4)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刑、胜) (5)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状语后置、渔樵、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卢叔武,范阳涿地人,青州刺史文伟的侄子。父亲卢光宗,有志向。

叔武的两位兄长观、仲宣凭文章在洛下非常有名。叔武少年时很聪敏豪放任侠,喜欢奇策,仰慕诸葛亮的为人。

任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但贺拔胜不采纳他的计策,放弃城池投降丁梁。

叔武回到本县,在池塘旁边盖起房子,悠然自得。世宗下令征召他入京,他推托有病不去。

4.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5. 宋史赵赞传”得翻译

赵赞字元辅。

本名美,后改焉。幽州蓟人。

祖德钧,后唐卢龙节度,封北平王。父延寿,尚明宗女兴平公主,至枢密使、忠武军节度。

赞幼聪慧,明宗甚爱之,与诸孙、外孙石氏并育于六宅。暇日,因遍阅诸孙数十人,目赞曰:“是儿令器也。”

赞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 赞仕周,历左右羽林、左龙武三统军。

世宗南征,初遣赞率师巡警寿州城外,俄命为淮南道行营左厢排阵使。世宗归京,留赞与诸将分兵围寿春,赞独当东面。

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军,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阻服水,俯瞰城中。时大军已解围,赞与大将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饟路,又独以所部袭破公绾军,为流矢所中。

世宗再征寿春,命造桥涡口,以通濠、泗。令骑帅韩令坤董其役,俾赞副之。

属霖雨淮水涨溢,濠人谋乘轻舟奄焚其桥,赞觇知之,设伏桥下。濠人果至,赞令强弩乱发,杀获甚众。

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赞亲督役,矢集于胄,中被重伤,犹力战,遂拔其羊马城,刺史唐景思死焉,团练使郭廷谓以城降。世宗诏褒美之。

又以所部兵巡抚滁、和之间,破吴人五百于石潭桥。淮南平,以战功多,授保信军节度。

赞入视事,尽去苛政,务从宽简,居民便之。恭帝即位,加开府阶。

宋初,加检校太师,移忠正军节度,预平维扬。岁余,改镇延州,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

将及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来迎,无不慑服。 太宗即位,进封卫国公。

及平兴国二年,来朝,未见而卒,年五十五。赠侍中。

赞颇知书,喜为诗,容止闲雅,接士大夫以礼,驭众有方略。其为政虽无异迹,而吏民畏服,亦近代贤帅也。

赵赞字元辅。本名是美,后来才改名。

是幽州蓟人。祖父是赵德钧,是后唐卢龙节度,被封为北平王。

父亲叫赵延寿,娶了明宗的女儿兴平公主,担任枢密使、忠武军节度。 赵赞从小就很聪慧,明宗非常喜爱他,让赵赞与他的孙子、外孙石氏在六宅一起学习。

闲暇之日,就观察他的十几个孙子,看到赵赞说:“这孩子是个人才。”赵赞七岁诵读二十七卷的书,参加了童子科的考试。

赵赞任职期间,担任过左右羽林、左龙武三统军。世宗南征时,最初派遣赵赞率领兵师在寿州城外巡逻警戒,过一段时间命赵赞为淮南道行营左厢排阵使。

世宗回到京都时,留下赵赞与各位大将分开兵力围困寿春,赵赞独守东面。各位大将战况非常不利,赵赞独自坚持重任,自秋涉冬,没有挫折战败。

等到受诏移动军,建筑都尺椽片瓦【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全部都辇车前进,城中的百姓没有敢窥视他的。恰逢吴国派遣骁将鲁公率军十余万顺着淮水占领,跨越山峰就像跨栅栏一样简单,阻断大量的水,俯瞰城中。

当时大军已经解围,赵赞与大将杨承信率领轻骑兵阻断吴军运饷粮的路,又独自以自己的部队袭破了公绾军,被乱箭所射中。

6. 唐代苗晋卿墓地点在清流村什么方向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

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1] ,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东太守、工部尚书、宪部尚书。

安史之乱爆发后,苗晋卿因不肯出镇陕郡,被勒令致仕。长安失陷,苗晋卿逃奔金州,被唐肃宗召赴凤翔,拜为宰相。他两次担任侍中,进封韩国公,并开创宰相奏对延英殿的先例[2] 。广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追赠太师,赐谥懿献,改谥文贞。大历年间配享肃宗庙庭。

7. 宋史 赵良淳传 翻译

原文: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趟汝愚的曾孙。赵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所到之处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起初因恩荫为泰空主簿,多次升迁至淮西运辖,沉浮任散官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胥吏,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於对那些特别桀惊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度宗咸淳末年,任命赵良淳知安吉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如何进行守御的准备,都加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聚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逢大旱,所以一起剽劫抢掠苟且活下去罢了 。"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且归还给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 “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来招降,趟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了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赵良淳率领众人守城,晚上就露宿在城墙上,不回家。 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看到吴国定慨慷陈辞,认为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戍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 “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於是众人大声哭泣着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合门自杀了。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 “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又上吊而死。

8.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9. 急需文言文郭进治第翻译,谢谢

郭进有才能识略,战功卓著。

他曾任邢州刺史,现在的邢州城就是他在任时所建。城厚六丈,至今坚固无比。

他留存的铠仗也精巧,连保藏都有法度规矩。郭进在城北盖房子,聚集族人宾客庆祝完工宴饮,连土木工匠也在宴请之列。

他在西廊设席招待工匠,在东廊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有人问:“大人您诸子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郭进指着工匠说:“这些人是建宅人。”

又指他自己的儿子们说:“这些人是卖宅人,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郭进死后不久,大宅院果然被子孙卖掉。

现今资政殿学士陈彦升的宅殿,就是郭进旧宅中东南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