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明知义和团不靠谱,为什么还要用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2

晚清之庚子拳变,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起大事件。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得到清廷官方的承认,在京畿一带展开了排外运动。义和拳民在京城内对洋人进行无差别攻击,焚烧教堂杀伤洋人,并最终引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过去,我们对义和团的评价,总是偏向了极端。有将其吹捧为“义民”的,好像只要打着爱国的旗号,所有的烧杀抢掠、胡作非为都可以被选择性忽视;而将其贬低为“拳匪”的,却也忽略了义和团这一群体形成的原因。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加速,洋人在内地大肆兴建教堂。外来的宗教没有经过文化融合,强行在中国落地,必然引起民间的冲突。而每次一发生冲突,传教士便一纸照会传到清朝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为避免矛盾激化,往往让地方官员袒护传教士和教民。

矛盾不断积累,久而久之,遭受打压的民众便自发起来排外。从本质上而言,义和拳民们并非天生的乱民,而是列强在华过于欺压百姓,还有清廷求和心态过重,处置不当的结果。


在一开始,义和拳的纲领口号中,只有“灭洋”而无“扶清”。后来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觉得“民气可用”,于是将拳民们收编,义和拳也变成了义和团,同时也有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不过,尽管当时义和团得到毓贤的承认,但也只是一个地方政府的行为,后来毓贤调任,袁世凯接管山东后,重新对义和团进行打击,也迫使义和团的活动范围转入直隶京畿地带。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清中央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迟迟没有给这一群体进行定性。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清廷正式打开京城大门,放义和团入京。至今为止,义和团才算是正式得到了清廷的官方承认。


作出这一决定的,一般被认为是当时大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以当时清廷的权力架构,只要慈禧不点头,没有人敢把这浩浩荡荡的义和团大军放入京师重镇里面来。

不过,作为当时清廷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择承认义和团的合法性,后来还让这些拳民到前线去和八国联军短兵相接?她到底是相信了载漪、毓贤们那套“民气可用”的说辞,还是真的以为义和团的“神功”能抵挡洋人的枪炮?

对于上述问题,人们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其实,慈禧本人曾经亲自解释过这个问题。《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在两宫西狩途中,慈禧曾经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了这样一番话:

“后来(拳民)接着攻打使馆,攻打教堂,甚至烧了正阳门,杀的、抢的,我瞧着不象个事,心下早明白,他们是不中用。靠不住的。”



很多人以为慈禧晚年时已经老糊涂了,但从她的话来看,其实这个老太太精明得很。若非如此,慈禧也不能把光绪皇帝和整个朝廷压制得服服帖帖。

早在义和团刚进京时,虽然外间传说他们的功夫有多么神奇,但慈禧一眼就看出来,这群打着扶清旗号的拳民,根本是一帮乌合之众,完全不靠谱。然而,慈禧还是不得不用这些人,主要原因,是她已经放义和团入京,骑虎难下了。

而慈禧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只有两个字——面子。

“我也不犯向拳匪去讲人情;我想阻止他们又不对,万一阻止不了,那更不得下台。……他们心中明白,得了面子,也就算大家对付过去,还了我的面子。你想这样胡闹,还讲什么上下规矩么?”

慈禧明知拳民在胡作非为,但却不去阻止。因为如果自己出面了,阻止没成功,那太后很没有面子。但如果放任他们乱来,至少拳民还会给大清太后一个面子。大家面子上还过得去,那就不再管外面的情势是否祸国殃民,洪水滔天了。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