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分类的交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二是按距离中心城市周围的远近可划分为城郊聚落和一般乡村聚落。城郊聚落又可分为近郊和远郊聚落。这种类型的聚落大体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其经济、文化等向周围辐射,形成一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由于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圈层,一般呈现梯度分布的状态。近郊的乡村聚落,由于有城市工业、交通、信息、金融、科技、人才、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援,经济、社会发展快,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其发展常常可以起到一般农村聚落先导的作用。  李旭旦在《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一文中,即按聚落所处位置将白龙江流域的乡村聚落分成七类:a.冲积平原聚落、b.冲积扇聚落、c.阶地聚落、土山间盆地聚落、e.高谷聚落、f.高山孤屋、臣山隘小村。  2.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乡村聚落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聚落,另一种是住宅零星分散的散漫型聚落。  集聚型村落又可分团状、带状、环状等三种类型。团状村落平面形态近于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其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成长方形。这种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平原或盆地,在东部平原上极为常见。带状聚落有因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为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带状延伸,或沿公路等交通线路两旁分布。其优点是取水和交通方便,离耕作区较近,但户均占地面积较大。环状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山区及湖塘畔。有的地方称之为“环山建”或“环水建”,此种聚落数量较少。散漫型聚落(点状聚落),以孤立农舍为基础,表现为点状分布的形态,实际上是零星散布在地面上的居民住宅,在我国广大山区、牧区较为常见。居住地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也有部分散漫型聚落沿河流或道路分布。  聚落形态的不同对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交往、社区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3.乡村聚落职能分类
按照其职能,可将乡村聚落划分为农业聚落和非农业聚落两大类型。
农业聚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包括种植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果业村、狩猎业村、副业村等类型。  种植业村是指以种植业为主的村,虽然有些其他产业,但居民的主要劳动和劳动收入来源是种植业。除从事种植业生产以外,一般还兼营动物饲养、果树栽培和其他家庭副业。我国大多数乡间村落都属于这一类型,但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东北平原上。此类村落,人口规模和建筑形式相差都极为明显。  牧业村,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有天然草原的地方,居民的职业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劳动,主要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牧村广泛分布于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西北其他省区,由于草原载畜量有一定限制,牲畜的放牧半径远大于农耕区的耕作半径,牧村一般小而分散。我国西北牧民的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  渔业村,包括从事海洋和淡水渔业捕捞、养殖为主的村。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和江河湖泊附近。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许多专以捕鱼为主的渔业村落,生产地区是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在优良的避风港内可以形成规模很大的聚落。浙、闽、粤、苏、鲁诸省的渔业村镇人口常达数千人以至上万人,一般渔村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也有许多专以捕鱼、养殖为主的渔村。  林果业村,这类村多分布在山区与半山区,居民的主要劳动和收入来源以林业生产为主。在山地丘陵区,有许多经营竹、木等用材林和桑、茶、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的林果业村落,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即以栽培、经营葡萄为主。  单纯的副业村在我国较少,但以副业为主兼营少量耕作业和林果业的村落却十分常见。如在山区中有以制造石磨、石碑为主的村落,有的村落则以制造雨伞、竹器、陶器为主,有的平原村落以植桑养蚕为主。  非农业聚落虽位于乡村,但并非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的类型。主要包括集镇、工矿业村、旅游村、疗养村等类型。  集镇一般人口较多,从事工、商、文教、行政和其他非农行业的人口比重较大,设有集市和若干商店,一般多为镇、乡、行政村所在地。  工矿业村一般离城较远,居民点很小,基本上都是工人或农业户口的工人,这类聚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工厂的兴建,如农副产品加工厂、大城市附属配套厂、小化肥厂、农机修造厂等,使原来的农村变为工业村镇或工农业并重的村镇,另一类是矿业村,是指以采集石子、砂子、煤炭等矿物为主的村,多分布在有矿产资源的山区或河床地区。如在矿产、森林、水力等资源的开发地建立厂房、作业区、住宅区、商业服务区等,使聚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分布一般较为星散。  旅游及疗养聚落大部分是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作为居民主要职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的村。位于距大城市、大工业区不太远的风景优美的海滨小村或山村,主要靠发展与旅游、疗养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商业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等行业。  宗教聚落,在著名的宗教胜地附近,依靠供应僧尼和观光、朝拜游客的膳宿、生活用品以及出售旅游商品而形成的聚落。  交通聚落,如渡口、远距离公路的休息站(如古代的驿站,现青藏高原公路上的驾驶员休息站等)、停泊船只的小港口等。  在边防哨所、边防站及带有军事性质的机场、发射场、实验基地等会形成军事聚落。  4.乡村聚落规模分类  按聚落的人口聚居规模和生活各方面(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服务、贸易设施等)的职能大小进行分类,分为小村、中;村和大村,将100人和1 000人作为两个区分点,100人以下为小村,100—1 000人为中村,1 000人以上为大村。  大村常是乡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拥有一定数量的代销店和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单位。这种大村多分布在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平原地区,华北较多,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河口冲积平原等地也较普遍。中村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村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地少人多地区这类村落更多一些。一般由几个村庄组成一个行政区,并设有小学、代销店、理发店等。小村落数量多,但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较低,以山区、丘陵区、牧区、林区分布最为普遍。因耕地零星分散,或因生活用水不足,不宜建造大村庄,住宅布局分散,户均占地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