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下葬习俗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11
活在泸西县的白彝人,约25000人,是泸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三塘、向阳、白水、午街铺、金马、永宁等乡镇村寨,多属山林地带或高寒山区,语言与其他彝族支系相近。

白彝族丧葬,旧时以火葬为主,后改为棺葬。在丧葬礼仪上,虽然有厚薄之差,繁简之别,但在祖先崇拜、守孝敬祖等观念的促使下,对死者的感情大都是敬重的。“死亡”被视为是一生中最大的礼仪,凡家中老人过世,儿女们要请毕摩(巫师)择吉日报丧殡葬,杀牲祭祀,“发送”老人的礼仪繁锁而隆重(图四,白彝丧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缅怀死者生前的功绩,从精神上慰籍亡灵,并继承死者的遗志,求亡灵对儿女们进行庇护,集中反映儿女们对死者的感情和愿望。

白彝的丧葬程序大体分为“入棺”、“报丧”、“祭奠”、“送殡”、“墓葬”五个部份。每个程序又有其独特的礼仪和禁忌,不得违反。

与汉族不同的是,一是在为棺木敲钉之后,要请毕摩为其诵念《指路经》。从昆明(盐囊)“指路”至罗平白腊山,“亡灵”所要走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等都必须一一指出说明,否则“亡灵”就要迷路,回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指路”的目的,是让“亡灵”与祖先团聚,表示死者离开人世要回归“故园”,有落叶归根之意。《指路经》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白彝民族迁移的路线。

二是“报丧”与汉族不同。死者入棺后,儿女择好“祭奠”和“送殡”日子后,召集寨中能说会讲之人,帮死者家属“报丧”,若死者家属有雄厚的力量操办丧事,就派两个人前往亲戚家“通信”,如果经济困难,就只派一人前往。亲戚家看到是两个人来“报丧”,就明白可以带很多亲戚朋友去祭奠,来“报丧”的是一个人时,意为只限他一家来祭奠,不许带其他亲戚朋友来。“报丧”时,“报丧”人不许直入亲戚家门,要在门外站立片刻,并向亲戚家要碗清水喝。这时,亲戚家立即明白是来“报丧”的,马上倒碗白酒,送到门外,递给“报丧”人,“报丧”人在门外随意喝上一小口后,才进门就坐,并把祭奠死者和送殡的时间告知亲戚,然后才回来。

三是在“殡葬”头天,设孝堂“吊孝”的内容不同。孝堂是在死者“发送”的头天,设在死者家门口,帮忙之人到山上砍来带叶的松树、水麻栗树,用藤条和彩带扎搭成彩棚。整个彩棚的上半部分都是用翠绿色的麻栗叶和美丽的彩带扎成。彩棚约有12平方米,高2 米,中央是一棵连根挖来栽下的水麻栗树,六根柱子是连枝带叶砍回的松树。

一根较长的火麻皮绳从老人的棺材一头直拉出来,系在中央那根水麻栗树上。孝堂有两道门,左为入门,右为出门。堂内隔成象征性的“两套间”,前半间摆祭供物品,后半间让吊孝的人出入。

孝堂的前半间的摆设较为复杂,右边的桌子上,祭供一头“跪着”的退了毛的大肥猪,猪嘴内咬着一包大苞谷,鼻孔内插两个大红辣椒,猪尾系着麦穗。左边的桌子上,祭供着一只“跪着”的退了毛的山羊,羊鼻孔上也插着红辣椒,羊头前摆一碗清水,旁边的地上摆着一只装“净水”的桶。堂中央上墙挂着当天要发送的老人的像(用颜料大体勾画而成像),下面的桌子上是三牲和米面做成的几堆各式各样的粑粑以及鸟兽虫鱼之类,这些粑粑和鸟兽虫鱼还用颜料染成彩色。

“祭奠”这天,死者的儿媳、孙媳都要穿上用麻布缝制的“袈裟”孝衣,戴上孝帽,迎接前来参加祭奠死者的亲戚朋友。

白彝族家家都有孝衣,但古装旧“袈裟”孝衣,图案较为复杂,大多为自绣。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一身花”,而且多为艳丽的红花。据说是向死去的亲人表示一颗火热的心,所以,从孝帽、孝衣以至孝鞋都以红色的图案为主。(图五,白彝孝衣)

今天,“孝服”的缝制比过去简单了,有的干脆到街上买来大红花布,用料一般是九尺左右,缝法简单,前面短后面长,前面破成两半,后面是整块,伸头地方抠一个洞。有的孝衣连前块也不破开,穿时钻洞。

有条件的,现在还按传统的缝制法,整件孝衣都是用自织的麻布经彩线挑绣而成。挑绣在麻布上的图案变化无穷,每个图案都有它的含意。色彩十分艳丽,以红色为底色,浓淡参差有别,其他颜色只用于调节区别图案而使用。

孝衣有时是公用的,做客时带着去给死者的儿媳孙媳们穿,散客时又带回来。一般是长辈带去给晚辈穿,晚辈则自己穿自己家的和长辈带来的,不拿给别人穿。由于白彝族做客是“通知一家,全村出动”,所以,后亲多的人家的儿媳妇们,往往一个人要穿若干件孝衣,十分笨重,除了身上穿的外,头上也包着和孝衣同等数量的花布条,行动都不便利。

“孝帽”是姑娘未出嫁前就绣制好了的。有两种式样,一种是圆的,一种是平头的,因地区不同而有别。

“孝帽”十分漂亮,缝制也较为复杂,帽子上的图案、花结和“塞巴”,都有一定的含意。孝帽其实也是姑娘的嫁帽,做新娘时戴着进婆家门,平时长辈死了当孝帽,到自己死时,也要戴着进棺入土。可以说,白彝族的“孝帽”,一经做成,就要陪伴姑娘一辈子。

吊孝的人们分成“房头”(同宗同祖的族人),组成队伍陆续达到。这个队伍较为壮观,一人在前放鞭炮引路,后面跟着细乐队,再往后是各家男人,或抬着自家的托盘,盘内是八大碗各色荤素熟菜,或挑着粮米蔬菜,或拉着绵羊、山羊等。男人后面,紧跟着身穿“袈裟”孝衣大声“哭唱”的妇女们,她们拉孝衣面襟的一角遮拦着脸。到了东家(主人)房外,主家的儿媳、孙媳和牵孝子的妇女们分辈份大小,出来“迎亲”,依次把吊孝之人牵到孝堂的左边门外列队等候吊孝。

主家男孙把山羊牵入孝堂,拴在青棚中央那棵水麻栗树上,毕摩(巫师)手端一碗水,一边洒一边诵念着经文为山羊“净水”,然后送到祭堂边宰杀。羊拉出后,外面等着的妇女们进入到堂内棺材旁,伤心哭泣,一时间,哭声四起,感人至于泪下。男人们则排成一排,在棺木前向死者磕三个头。然后由“毕摩”指挥着,吊孝的人握住火麻皮绳来回抚摸滑动,表示对死者寄托自己的孝心和哀思。滑摸完这根拴在孝堂中央的火麻皮绳后,妇女们往右依次转出,到外面一间磕头祭拜,再出右门,转到左边,端起羊头前面那碗清水先自己喝一口,余下的浇在孝堂的四棵柱子脚,吊孝才算完毕,由专人招呼,牵到客房休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