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西曼-庞斯实验的后记·被炒作夸张的希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冷聚变在1989年春季曾经被人们那样地大肆张扬,现在想来都叫人难以置信,除非这短短的词组具有更丰富得多的内涵:一种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我们能源危机的了不起的新技术。冷聚变现在已经成为希望的同义词,怎能指望人们会抛弃它的深层含义而只让它代表狭义的事物呢?用平常的图像和通过文化加工来把原子核科学的思想转换成一个非科学家也能够理解的概念,要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冷聚变简单装置的可视图像,科学新闻的倾向性,以及肤浅地为信奉和怀疑两种对立的观点加上人性因素的社会学,所有这一切,无非好像是缩短了非科学家与科学的距离而已,却对于加深科学认识毫无裨益。
当然,这些都属于文化手段,全都可以加以改变。人们可以把冷聚变的可视表象弄得更复杂一些,譬如像鲁伯·哥德伯格(Rube Goldberg)的装置那样,根据物理和化学理论添加三四十件小零碎。人们也可以改变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让怀疑者有机会发表怀疑意见,让信仰者仿效政治家去回答带有敌意的提问。人们还可以重建关于冷聚变的通俗社会学,依照斯蒂芬·杰依·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或者卡尔·萨根(CarlSagan)的说法大肆抬高怀疑派的声誉,而把他们的对手描绘成魔鬼--除了约翰·博克里斯和尤金·马洛夫,当然就要数马丁·弗莱西曼和斯坦利·庞斯了。所有这些都可以做到,但对于非科学家认识科学不会有多大帮助。这样做,只会在赶走了围绕着冷聚变的幽灵之后,又在那里放上一个英雄故事,即若干英雄人物揭露一种虚假希望的故事。然而那样一来,不过是掉换了一个简单化的故事而已。
坚信冷聚变和反对冷聚变的这两种亚文化现在已经是势不两立,一个人在他的个人偏见和文化意义已经根深蒂固之时,就会听不进对立的意见。坚信冷聚变的亚文化比起掌握着大部分主流科学的怀疑派来,固然要谦虚得多,但是他们仍然拥有大量文化资源,足以让需要希望的那些人产生出希望。科学名气,一份豪华的杂志,每年一次的国际会议,受围攻的心理,以及支撑这种心理的关于存在着一个阴谋集团的说法,不断出现的杂七杂八的残缺证据,来自金融界的一份签约,所有这些都是对坚信派的有利因素,可以使他们--不论科学家还是非科学家--确信希望的真实性,尽管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和美国物理学会的声音一再说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