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旅居海外是种什么感受?有归属感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这个问题替我一个三月初,带着女儿到荷兰的朋友回答一下吧。三月份我们国内疫情逐渐减少,变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而在国外疫情开始爆发。

她老公是荷兰人,去年12月回荷兰开始创业,急需她过去帮忙,因为疫情拖到了三月。所以归属感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在欧洲最严重的时候过去。

她说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除了不能随时叫外卖,支付还是靠现金等等。从面对疫情戴口罩这件事,让她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一面,非常没安全感

戴口罩

眼看国内疫情大好了,没白在家闷2个月,却要出发到荷兰,欧洲正严重的时候,一个个还不戴口罩 ,没有防疫心。人都觉得自身免疫系统能够扛过去的盲目自信。

朋友是做餐饮的,出门发传单还被路边的小朋友取笑,他老公说客户看到他戴口罩会不愿意买他们的外卖的,戴口罩的压力太大了。

先是怕被取笑…现在是怕被指责!他们的观念是 健康 的人不应该戴口罩,应该捐给医护人员。

目前荷兰也停掉了众多 旅游 景点,关闭了众多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和 娱乐 场所。以往人来人往的大街,动不动就游行的荷兰人,也被迫压抑在家里,安静等待疫情过去了。朋友说,今年只求 健康 度过了。

看来住在自己的国家跟外国差别真的很大,起码我们现在可以开始逐渐复工,开车出门, 健康 有保障。

您好,我儿子长期生活在海外。我经常和他沟通。因为他是学习英语专业的。所以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非洲。在非洲担任翻译工作。在非洲他工作了一年半。他从非洲回来之后就去伊朗待了三年也是担任翻译工作。在伊朗的三年了,他的生活还算可以。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而且熟悉了当地的文化。后来他觉得自己文化各方面水平有些不足。所以又自费去了韩国。在韩国留学生活了一年半。这些经历都让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让他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生活节奏。

我通过观察和沟通发现,在国外生活呢,时间长的话,其实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国内的生活。我记得他第一次放假从非洲回来。跟我们沟通的时候,节奏跟我们对不上。很多时候只能我们说他听,常常都是他反应不过来我们说什么。因为国内的发展的节奏太快了。很多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赶不上中国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人,特别是第三欠发达的国家的人,他们在海外的时候的生活节奏远远赶不上国内的生活。所以回到国内的时候很难适应,甚至如果在国外待太久的话就无法回国了。

第二,饮食习惯。

因为他在家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家吃饭。出国之后可能不太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他在非洲时候吃的大部分都是一种叫撒撒面儿的东西。是用手抓着吃的。他回国休假的那段时间,我发现他明显瘦了很多。但是呢,他在国外的时候也学会了自己做饭。有时候我们就在网上教他怎么包饺子,怎么做中国的饮食。时不时的改善一下生活。否则的话,吃的不好的话就特别容易想家。

第三,归属感。

以我儿子在韩国生活为例。他说在韩国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是同在韩国的华人一起。很少接触当地人。大部分人在海外的华人都是这样的。可能也是迫于生计或者有一些别的什么原因在海外生活。即使生活很多年也不会有太强的归属感。我儿子说在韩国的朝鲜族。虽然和韩国都是一个民族,但是都没有太强的归属感,大部分时间都是朝鲜族聚集在一起。因为国与国的文化呀,背景啊, 历史 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中国人在国外还是特别爱国的。出了国以后这爱国感特别强。一旦国外有一些对于中国的一些不当的言论,中国人民特别是在海外的华人反应都特别强。这个海外赤子心在国外的感受特别强。

希望很多就是准备出国无论是 旅游 还是生活。都能一切顺利平安。谢谢!

没有家的感觉,能有归属感吗?漂泊,无家可归,漂泊在外,不符合现代人的本性。

你好,我是来自加拿大的移民,很高兴能从我的角度用视频回答你的问题,谢谢。希望你能喜欢。

长期在海外,就像大树没有根,就像漂泊在水面的浮萍,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会和国内脱节。在海外很难,回国发展又要从零开始重新创业。融不入的海外,回不去的中国。纠结呀,即便重头开始,还是希望回到中国,再也不要过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

你好,我虽然没有居住过海外,但是我个人认为有没有归属感其实是有很多因素的,如果你在海外有事业有家人,一家人都过得很幸福,我想这样你会有归属感的,但是也会在某些时刻会想念祖国,想念故乡,就犹如“徐志摩”的《乡愁》

这跟远离家乡工作的同胞兄弟们是一样的心理,事业有成,家庭和睦那么那里他就有归属感,那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兄弟,不管你是在海外还是在哪里心态也很重要,好好的让自己过得幸福,归属感也会随着你的成就而增加的。有句俗话说过:既来则安之。保重

长期住在新西兰,我来回答个人的想法

归属感根据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也不一样

1、我在新西兰有归属感部分: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事业在这,通过努力买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家. 因为是当地居民,享受一切医疗福利待遇.因为原生家庭也没有很温暖,不用在国内做扶弟魔,生活很幸福.

2、没有归属感的时候:在这边也没有几个朋友,大家都是萍水相逢,情分交情也没有多深,30多岁了也没有容易交到好朋友.

3、特别是跟其族裔他人关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争吵时,感觉很无力,一对多真的很难.... 现在新冠病毒爆发期,我们在海外戴口罩引来他们的谩骂,因为他们是有病才戴口罩,我们是为了保护自己才戴口罩.文化冲突也好 ,他们歧视也罢,这种时候真的很想回国

4、我觉着最有感触的应该是 有孩子的一代移民的父母吧,很多华人孩子都不会说中文,但是他们的父母英文也没有灵光... 而且孩子在学校全部西化,家庭内部就是一场中西文化大战

所以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会有一种第二故乡的感觉,因为对当地的 社会 、文化、语言、环境等等已经太过熟悉,并没有一种在国外的感觉了。但没有100%的归属感,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怎么样你在当地人眼里总是外国人。

我是属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了,中学开始住校,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外省,坐火车都要20几个小时的距离。毕业后一个人独闯深圳,后来还去了广州,工作了六年。然后结婚,移居土耳其,目前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两年时间不算长,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宗教,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口味的食物……暂时还不太可能有很强的归属感。你只能慢慢去习惯这里的生活,接受很多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事情。

记得这次疫情大家宅家期间,朋友圈流传一个段子:”最近是不是宅家里…… 跟小伙伴们交流只能靠手机? 想约小伙伴出去吃饭玩耍约不到也没地儿去? 超市采购成了为数不多的放风机会? 在大街上见不到几个人? 没有公共交通工具? 点不到外卖? 快递变成慢递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 恭喜你,你终于体会到大部分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了!”这真不是笑话,确实是我平时日常生活的写照。

经过两年的时间,我已基本适应这里的生活了,但还有两个问题目前还有点棘手。

一是早餐问题。土耳其人习惯在家吃早餐,且几乎都是生冷食物。看着满满当当一大桌子,其实大致就分为几类:各种果酱,各种奶酪,各种橄榄,外加黄油,面包,鸡蛋,再切个小黄瓜和西红柿等。如果真说有什么热的食物,那大概就是红茶了。那个时候,你会非常想念国内的丰盛早餐:炒粉,肠粉,濑粉,皮蛋粥,茶叶蛋,豆浆油条,糯米鸡,流沙包,竹升面……全都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哎呀不能想,口水流下来了。

另一个就是串门。土耳其人喜欢串门,相互闲话家常,主人会准备红茶和甜品,有时也会招呼客人享用正餐,串一次门至少半天时间,匆匆离开就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这是他们热情好客,人情亲近的表现。但是这跟我们中国人,尤其中国大城市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我们人与人关系非常简单,相互很少上门,对我们来说,家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地方,不会轻易打扰。朋友、同事、亲戚相聚有默认的社交场所,比如咖啡厅,餐厅,酒吧,公园,商场,KTV等。所以面对土耳其人热情的串门习惯,我还不太适应,更何况,他们的语言我也听不太懂,坐在那难免有点尴尬。疫情爆发后,土耳其政府呼吁大家老实待在家里,这段时间我倒也清净不少。

世上没有完美之地,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无论在哪里,都应该积极乐观,活得认真,活得明媚。无论你去向何方,不管天气如何,请永远带上自己的阳光。

附上土式早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