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节课知识要点复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概述

1.定义:

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地位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依据、出发点和归宿

3.功能:

导向、调控、评价。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教育目的的类型

①社会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发展服务。

②个人教育目的:人类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全面发展服务

5.教育目的临近概念

①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②教育目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③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有规定性和强制性

④教育活动:

广义:所有能传达人类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

狭义:教育者要对教育目的有清楚的认识。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源头和发展

柏拉图:理智、激情、欲望

亚里士多德:非理性灵魂(本能、感觉、欲望)

理性灵魂(思维、理解、认识)

18 世纪启蒙运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比人与动物)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

20 世纪 20 年代 :哲学人类学“完整的人”

2.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

人类及其所有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部力量和全部才能。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3.全面发展教育

萌芽:雅典

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智体美)

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的军人、政治家和商人,

即“身心即美切善”。

发展:文艺复兴

人物: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洛克,卢梭,欧文,斯宾塞

人文主义教育家要求对青少年实行身心并行发展的新教育。

成熟——近代

人物:乌申斯基 —— 提出劳动重要

马克思 —— 劳动者智力体力都要得到发展

5.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与演变

① 古代:培养“士”“君子”“圣人”

② 清朝末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 1912 年:蔡元培 “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之人”

④ 社会主义改造过后:德育智育体育共同发展

⑤2015 年教育目标“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对教育目的的思考

① 突出“以人为本 ”

② 道的培养上突出知行合一

③ 突出创造能力的培养

3.我国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4.德育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5.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6.智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人的智慧水平有必要通过教育培养,人类智慧成果有两种传承方式:①客观或物质的形式,②主观即人类主体的心智。

7.智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8. 美育的功能:直接(育美),间接(附带), 超越性(超美育)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追求

9. 美育的任务:①感受美的能力 ②鉴赏美的能力 ③表现美的能力 ④创造美的能力 ⑤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0. 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

11. 学校体育的功能:健体、 教育、娱乐

12. 4.体育教育的任务

(1)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 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3.劳动教育的定义: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习惯、情感、精神,了解和掌握劳动和生活的技能,在劳动中追求幸福感的教育活动

14.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即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构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15.劳动教育的原则

①坚持思想引领 ②坚持有机融入 ③坚持实际体验 ④坚持适当适度

16.劳动教育的形式

①落实相关课程(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培养)

②展开校内劳动(校园卫生保洁和美化)

③组织校外劳动(工业、服务业体验和实习等)

④鼓励家务劳动

17.落实教育目的应注意:

①培养创造精神 ②培养实践能力 ③培养开放思维 ④培养崇高理想

2.落实教育目的应该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②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之路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我国)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2.课程的理论基础:

(1)课程论与哲学(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2)课程论与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

(3)课程论与教学论(教学论成为课程论的理论)

3.决定课程的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杜威)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二) 课程的一般范畴

1.课程目标(水平):布卢姆(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课程目标(垂直)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2)学科的( 领域的) 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某一节课)

3.课程的一般结构

(1)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

(2)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3)教科书

4.教材

教科书,简称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二) 课程设计

1.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第一,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七章 教学(上)

(一) 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1.教学的意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2.教学的任务:

(1) 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1.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认识活动

2.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模式

①教育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②教育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③教育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④教育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3.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发展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说)、是一种教学活动中的多种因素按照相对稳定的方式组合。

4. 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主学习模式

设置问题-确定问题-拟定方案-执行计划-总结评价

(3)这种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原则

1.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发展性教学):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人本主义教学)

(1)以学生为本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

3.布鲁纳发教学原则体系(发现教学):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

4.班级授课制: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课,时

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层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班教学(15~25 )

(4)复式教学

7.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体系(及其贯彻要求)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8.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优越性:

(1)高效率,一对多,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按年龄,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局限性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内容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5)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难以交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