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思考快与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思考快与慢》

1.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他能得奖说明他的理论在行为经济学被很好的验证和应用。

2.内容

这本书他介绍了大脑的2个操作系统,通过作者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脑是如何做决策的以及决策经常出错的原因。

3.主题输出

主题一:快思考和慢思考

主题二:损失厌恶

主题三:怎么做到慢思考?

主题一:快思考和慢思考

1. 两种思考模式

快思考:对眼前的一切细微现象能迅速做出反应,依靠的是直觉 和经验,比如以上看一眼就知道什么病,别人刚说第一个字就知道他在生气。

快思考的底层逻辑:直觉只不过是人的认知而已。比如,你看一眼病人就能准确断定是什么病。病人的面向会给出一些提示,根据这个提示去记忆力检索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就蕴含着事情的走向和最终的结论。

慢思考:需调动注意力去分析问题,比较慢,计算 24*17,

案例:计算 24*17的 运作过程。

系统1 会对接收的任何事物迅速形成反应,正因为快捷,所以容易得出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结论,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系统2 会被激活,这就好比碰到24*17这样的难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统2 会被激活解决问题,系统2运行的速度取决于大脑中原有知识储备。

2,区别:快思考是无意识思考模式,快速且简单;慢思考是有意识思考,复杂又费脑。

主题2:损失厌恶

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让他们难受。同样是100元,丢100元和赚了100元产生的情感程度是不对等的,丢100元的痛苦需捡200元弥补。

客观上相同的结论,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判断,举个例子,有这样的两句话,第一句说,手术后存活的概率是90%,第二句是手术后死亡的概率是10%,虽然描述的是同一个事实,但第一句更让人心安。这是系统1的漏洞,不善于分辨和分析,容易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时候,迅速下结论,还不管信息源是否可靠。让人相信谬论的一个可靠方法就是不断的重复,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熟悉的东西误以为是真相,权威机构和营销商人深谙此道。

案例:

比如保卫国土的战争中,多数都是保卫者胜利,因为侵略成功就会造成损失,这种厌恶损失更能激发斗志。

框架效应

1. 利用框架效应影响购车者

A的车每升油能跑12公里,B的车每升油能跑30公里,现在为了省油,A车换成了每升油跑14公里的车,B的车换成了每升油跑40公里的车。如果都跑相同的里程数,谁更省油?大部分人的直觉都是B车更省油,依据是B车一升油可以多跑10公里 而不是2公里,省的是10/30公里而不是1/6,但是当你调用系统2来计算一下就知道,同样跑1000公里,A的车更省油,每升油的公里数是一个错误的框架,会直接误导你,这样的框架会直接影响决策者(购车者),这是经销商惯用的 伎俩,如果换成每公里耗油量那么会减少这样的误导。这些认知错觉会影响我们做决策。

2.框架效应

1.大脑是非理性的

描述1:做手术有90%存活率

描述2:做手术有10%死亡率

关于要不要做手术,现在有两种描述方式去做调查,描述1的投票高肯定比描述2高,虽然本质是一样,但描述1更让人接受。这是大脑不理性的证据。这个结论怎么产生的,大脑接收信息,系统1快速做出了响应,描述1让人心安,描述2让人恐惧,本能的立马选择描述1。所以在不调用系统2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在2种不同描述下做不同选择。系统2虽然能帮助我们做出理性选择,但系统2的最大特点就是懒惰,因为运行系统2烧脑又费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被动地按系统1做决策。

2.快思考存在的价值

让大脑得解放,让一切都变得轻松,它适合处理常见的 有规律的小事,复杂的大事不适用

随笔

别人的书评,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典范

为什么张召忠预测海湾战争完全失败?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以后,张教授依旧自信满满地预测着巷战、口袋阵和人民战争。那会儿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萨达姆大势已去,张教授是吃错了什么药呢?再次地,我们得先假设教授不是领了上峰的命令特别装扮成小丑,而是在认真严肃地预测。在此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我们知道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使得他一错再错。一、光环效应,即自身的专家头衔让他盲目自信,专家身份本来与问题的解答并无直接关联,却容易让人错误地高估带有光环的解答的准确性,他也因此更愿意去预测一些小概率事件;二、厌恶损失,在美伊战争中张的损失就是预测失败,为了避免损失兑现,他就像输急了的赌徒,在小概率事件上不断下注,希望一把赢回全部,结果当然是输得精光了。当然,张教授并不承认失败,他把预测错误的原因推给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完全。这种绝不认错的劲头,也是光环效应作怪,

为什么H7N9令人在意?

今年清明我们在苏州玩,家里人一天一个电话来,说的都是H7N9又有新病例了,劝我们立刻回家。从统计结果来说,在苏州碰到H7N9的可能性远低于遭遇车祸的概率。但为何是H7N9而非车祸让人这么在意呢?原因一:情绪启发,H7N9反复出现在各类新闻渠道中,引发恐惧的体验,因而让人高估其危险程度;原因二:确定性效应,车祸的概率大一些,但很难完全避免;H7N9虽然概率更小,但返回老家似乎就可把发生概率降低至零了,让H7N9确定不出现这种想法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也因此让人赋予这种位于确定性边缘的极小幅度概率变化以非常大的权重。

卡尼曼等人发现,损失造成的情绪体验,远强于收益带来的体验感强烈。损失100块,和少赚100块,在经济学上有时没有差别,对大脑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前者是痛苦,后者是遗憾。

为什么只看经典?

经典是源头,常温常新,书不在多,在于内化,内化需消耗脑力需联系生活,消化书中精髓,变成自己的认知,然后解释一切。

经典是科学,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非经典是伪科学,凑字数,不能相提并论。

快思考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本讲知识和方法的工具书,作者 的结论有大量的事实依据,

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借惯性做事,

刻板印象和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用一些典型或者局部来代表整体,好比看到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就觉得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光环效应是说,因为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就推测出对方什么都好的结论。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会顺带喜欢她的一切,即使你未曾了解。

成功的人对待生活比普通人更乐观的态度,过往成功的经历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力和掌控力,同事身边人的崇拜也强化了自信。但是过度自信会影响到决策,这种人面临风险远高于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知,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知是一无所知。(P251)

P275

你的快乐取决于你的参考值,你的参考值大就容易不快乐,墙上有个灰色点,程度取决于他的底色,这就是他的参考值。以前1元钱可以买2袋盐,今天只能一袋,参考值是1元的价值。同样加薪金额,对薪水满意度不一样 是因为参考值不同。

想要从大量证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你应该想法使这些信息独立。

举例,如果一个案件有多个目击证人,警察会逐一单独录口供,一来避免不怀好意的人相互串通,二来是避免没有主见的人受其他人影响,领导组织开会,在讨论一个话题前,让与会者都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可以得到不同知识背景和见解对此事的看法,反之如果是直接进行开放性讨论,那最先发言且强势的人的言论会影响他人 成为主流。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由衷的承认不确定性才是明智之举,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他在脑海里构建了一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他忽视一个一般性常识,无法最未来做准确预测。

主观自信,对自己的判断 预测很有信心,这个信心的底气是因为饿他们搜集 了很多的信息,查询了很多的数据,评估了管理层和竞争对手。不幸的是 这些信息是不能确保实际和预测是一致的,因为一些关于公司的关键信息 他们拿不到,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二来是乌合之众,当身边的人都相信一个观点,不论这个观点多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不可动摇的信念。

预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未来奔爱就是不可预测的,实际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当前的行为和成就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那些靠着预测未来做生意的人,比如华尔街炒股人,有着盲目的主观自信,而且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是容易放大自己的技能作用,基于单薄的信息作出判断,然后在脑海构建一个连贯富有逻辑的解释,反而更不可靠。

简单的公式可与预测重大的结果,婚姻的稳定性预测公式 做爱的频率-争吵的频率,简单公式做预测要用在医学上,以前婴儿出生后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各个医生全依靠经验,有的人看皮肤颜色,有的看哭啼频率,有的看呼吸情况,因标准不同意,经常错过危险的信号,错过抢救时机。阿普加后来做出了一个评分系统,给了5个变量 心率 呼吸 肤色 肌肉等,和3个分数,输入不同变量会得到对应分数,就可以在出生1分钟迅速判断婴儿危险程度,降低夭折率。

紧张表现:血压上升 心跳加快  瞳孔放大

《思考,快与慢》是我见过的最有用的书。原因有三:首先,这是本讲述知识和方法的工具书,有用与否相对客观,可以评价;其次,这本书的主题“如何思考”,涉及全体有脑子的人,远远超过《新华字典》(适用于中文使用者)和《圣经》(适用于基督徒)的适用范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结论是基于严谨事实、通过科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不管和“常识”是否相符,都不由你不相信。

锚定效应

在对未知事物进行评估时,会参照某个坐标系来判断他的价值。危险的是,很多专家也会受到锚定效应影响,从而做出错误决策。

案例: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还是小?——不自觉的大脑就会接受144的暗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