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之都“亳”在哪?“相土”之封地“商”又在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成汤"之都"亳"和"相土"之封地"商"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从考古和文献的交织中寻找答案。殷汤的亳都,与夏朝的斟寻有着密切关联,通过严谨的考古分析和文献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其可能的范围,集中在豫东至豫西的区域,"亳"字的本义象征着国都,但汤的居所还需满足"从先王居"这一历史要求。

"先王"的身份虽然模糊,但豫西地带作为殷人的潜在活动区域,曾引起学者们的推测。然而,考古发掘的结果与《书序》的记载并不完全吻合,这可能暗示着文献记载的简略和后人删节。理解商灭夏的关键,不仅在于"商"的国号,更在于它与汤妃有莘氏之女的关系,这揭示了早期联盟的重要线索。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属性揭示了"商"与夏人"有辛氏"的联系,"汤所从居"的"先王"身份在这一背景下得以明确。"商人"与"殷人"虽有区别,但夏商更替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背景,历史与考古的结合是解读这段历史的关键。

"商"并非一开始就等同于殷人,早期的"商侯"和"殷侯"被误解为先公,但"商"作为夏人的"有辛氏"族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清晰。"商"的国号和"商侯"的称谓变化,反映了周朝王权对早期历史叙述的影响。王国维的《疏证》旨在防止文献附会的泛滥,而《今本竹书纪年》虽有争议,但部分学者如杨朝明认为它并非全无价值。

在探讨"商侯"与殷人迁徙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豫东的"商侯"实际上属于夏方伯,而非殷人。夏桀囚禁的"商侯"被误认为殷汤,实则是夏朝的方伯。"商"的国号揭示了"商侯"与商灭夏之间的联系,但"商侯"的族属解读需要更加审慎。

《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夏商更迭背后是军事权力的转变。"戈"与"辛"的族徽揭示了军事图腾的象征意义,而"商"字则是这一图腾的体现。有辛氏作为夏方伯,商王履在灭夏后成为新的领导者,"商侯履"实则是殷汤的岳父。

伊尹的反叛和夏商的关系错综复杂,他的角色和夏商之间的联系被重新审视。伊尹在历史中的形象,如《竹书纪年》中所述,反映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伊尹的背叛可能源于夏商联盟的策略,而伊尹的智谋在汤的崛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总的来说,"成汤"和"商"的定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史进程和权力斗争的产物。理解这些关键地点,需要综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