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扩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1


大学扩招是1999年。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为提高教学质量,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

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

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积极影响如下: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以前,上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是难事。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消极影响如下:

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北大为例,1999年,扩招导致北大宿舍吃紧,部分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2002年,北京市教委对50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所以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

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2009年,中国将有7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由于2009年中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重就业压力,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在基层工作,此外,还采取扩招研究生的办法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由于之前扩招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政策并不赞同。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和农民工一样的地步。很多大学迫于就业率低的压力出现了就业率作假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结果因为基建规模太大,导致很多学校背上了巨额债务。截止2007年9月,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到2000多亿人民币。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不惜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