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重启→停摆……还撑得住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国庆黄金周就要来临

你会出游吗?

你最近一次 旅游 是什么时候?

每年到这个时候

都是 旅游 业忙碌的时节

但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旅游 业走走停停、反反复复

不少企业在经营与停摆之间

苦苦支撑

他们还撑得住吗?

颇有些出人意料

……

不着急揭晓悬念

先来一段美妙的旅程吧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点我

旅游 业是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 疫情一来,出游就受限;防控形势好转,市场就回暖 。一年多来,走走停停、反反复复成了 旅游 业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令人欣慰的是,马上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市场前景还不错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通过携程预订国庆景区门票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三成。同程旅行预测,“十一”假期,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基于我国庞大的 旅游 消费需求,有力的政策支持,还有 旅游 业自身在困境中的转型, 旅游 业重新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时间问题

1 高歌猛进与被迫停摆

就在 旅游 市场升温之时,疫情再度在多地“抬头”,暑期 旅游 旺季刚开始就被迫结束。疫情发生这一年多来,原本高速奔跑的 旅游 业时不时就会被疫情打断脚步。

中秋、国庆假期前的暑期档,也是每年的 旅游 高峰。今年七八月份, 旅游 市场迎来不错的开局。

“公司旗下的乌镇和古北水镇两景区客流量稳步回升,7月份接待量达2019年同期的80%,局部周末达到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介绍。

“进入7月,西安华清宫景区客源接待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日最高接待量达到15000人次。”陕西华清宫文化 旅游 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新垣说。

旅游 活动串起的很多业态都有不俗表现 。途家民宿执行副总裁李珍妮说,今年上半年,途家平台上的房源总量已超过63万套,比2019年增长超2.9倍。随着自驾游升温, 汽车 租赁行业也成为反映 旅游 市场变化的“晴雨表”。

就在 旅游 市场按照预期升温之时, 不料,疫情再度在多地“抬头”。暑期 旅游 旺季刚开始就被迫结束。

“部分中高风险地区取消、退订的情况很多,8月民宿预订率环比7月减少90%以上。”李珍妮说。邹鹏在新疆经营一家 汽车 租赁公司,他也感到,疫情的出现是今年暑期 旅游 市场的分水岭,前一半是高歌猛进,后一半则几乎没有外地游客。

和被中断的暑期档一样,疫情发生这一年多来,原本高速奔跑的 旅游 业时不时就会被疫情打断脚步。

邹鹏原本还经营着一家旅行社,原本的业务模式无法适应新情况,去年邹鹏关停了旅行社,只保留 汽车 租赁业务。

刘亮2019年进入民宿行业,他说,“民宿不是‘必需品’,它的重要程度不及商业酒店,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更大,身边有很多朋友转行”。

“最大的难题是不确定性。” 徐晓磊表示, 旅游 业的发展深度依赖稳定的环境和积极的市场预期,时不时“冒头”的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连贯性对 旅游 企业的正常经营影响极大。

“疫情对 旅游 业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二是行业长期发展面临人才的流失,三是管理部门需要研究行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局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 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说。

2 需求还在但形式变了

疫情防控形势平稳, 旅游 需求便会释放,但是需求变了。疫情的不确定性缩短了消费者规划出游的时间窗口,还改变了出游距离和传统的 旅游 方式。

一年多来,邹鹏尽管经历了很多,但从没有想过放弃。 “只要扛过眼前的困难,一切都会好起来。” 邹鹏的坚持源自他对 旅游 业发展前景的看好,“我们国家有丰富的 旅游 资源以及庞大的消费需求。”

飞猪旅行副总裁黄宇舟同样认为, 内需的巨大潜力是 旅游 业复苏和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

旅游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回顾我国 旅游 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居民收入提高,国内游市场开始形成。

2018年

我国人均年出游已达4次,进入名副其实的大众 旅游 时代。

2019年,疫情发生前

我国国内 旅游 人数已达60.06亿人次。

“疫情会把人们的出游需求压抑一阵子,但让大家几年都不出门 旅游 不太现实。”邓宁说。

去年“十一”黄金周以及今年“五一”小长假等期间的 旅游 数据都能佐证邓宁的判断。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国内 旅游 出游达2.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

疫情防控形势平稳, 旅游 需求便会释放。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消费者对局部疫情的反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整体的消费信心和需求都在。”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说。

需求还在,但是需求变了

从出游决策过程来看,疫情的不确定性缩短了消费者规划出游的时间窗口,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分析,如今游客的旅行制定周期更灵活,部分游客的订票时间甚至推迟至出发前几天。

发生改变的还有出游距离。疫情发生以来, 本地游、周边游需求增加,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新兴业务发展很快 。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授邹光勇判断,“受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 旅游 距离和时长受到约束,短距离、周边深度游和品质游是趋势”。

疫情还改变了传统的 旅游 方式。与传统大的跟团游相比, “小而精”的团队游,包括私家团、定制游等逐渐受到欢迎 。6人游旅行网CEO贾建强表示,疫情加速了私密化、个性化旅行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消费者对 旅游 品质的要求更高,向度假式、体验式 旅游 转变。

3 外部帮扶与主动求变

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助力 旅游 企业渡过难关、促进 旅游 业恢复发展的政策。但要真正走出泥泞,还要靠企业自身及时主动求变。

疫情的出现,对 旅游 业的打击可谓突如其来,并且反反复复。 用邓宁的话说,“没有先例可以作为应对的参考”。

好在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助力 旅游 企业渡过难关、促进 旅游 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涉及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多个方面。

姚新垣说,“我们每年在灯光、舞美、设备等方面的维保和提升就需要投入1000万元左右,景区在文物保护、防火防汛等方面还有很多固定支出”。2020年,政府给予华清宫景区近1000万元稳岗补贴,缓解了景区的经营困难。

徐晓磊表示,去年以来,中青旅通过自身努力节约综合运营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保、房租、税费等方面争取到千万元级的政策帮扶资金,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政策帮扶犹如雪中送炭,但要真正走出泥泞,还要靠自身及时主动求变。 “回顾 历史 可以发现,我国 旅游 产业每一次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市场主体抓住需求变化而做出改变。”中国社科院 旅游 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说。

“打开思路,毫不犹豫去转型。” 徐晓磊说,一直以来,中青旅以出入境游见长,疫情暴发至今,出入境游业务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中青旅旅行社业务将运营方向转为国内游,尝试用出入境游产品的研发思路开发国内市场。“西北地区,作为出境 旅游 替代地的首选目的地去打造很有潜力。”

万云飞是浙江绍兴新昌安岚酒店的市场销售总监,在他看来,去年疫情暴发后酒店第一时间实施的自救意义重大。“从去年3月开始,我们和在线 旅游 平台合作,进行直播带货和预售。”万云飞说,这一招见了实效,去年,公司旗下两家度假酒店的预售额达到3500万元。

位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是国内首家五星级酒店,疫情之下,老牌酒店也把改变变成常态。宾馆相关负责人林镇海介绍,他们对酒店产品进行整体彻底的调整,打破原有套餐,重新制定34个组合套装,并调整其中的产品差异化元素。

4 危机压力与转型动力

疫情改变了 旅游 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时按下的暂停键打乱了原本快速行进的脚步,此为危机;疫情逼迫 旅游 业加快 探索 转型升级,根本性变革或许就此发生,此为新机。

在程超功看来,某种程度上, 疫情成为检验企业 健康 度乃至整个产业发展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疫情放大了行业发展的脆弱之处,也正因如此, 旅游 业更深层次的变化得以加速推进。

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扩大品牌影响力,是华清宫景区一直以来 探索 转型的主要方向。2019年,依托 旅游 演艺、文创产品研发等业态,公司的非门票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5%。疫情的到来,让公司的经营触角加速伸向远方。

在邓宁看来, 疫情增加了 旅游 业的 科技 含量 。“无预约、不 旅游 ”成为常态,依靠大数据等手段,景区能实现精准的人流管控,管理部门也可依此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数字化技术应用也促使 旅游 企业改变经营方式 。黄宇舟说,一方面, 旅游 企业通过提高数字化能力更高效地获取用户、运营用户、转化用户;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方式不断创新产品、保障服务体验,这是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最好选择。

新技术还在推动新的 旅游 产品诞生 。去年,陕西 旅游 集团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建设了业内首个“数字文旅实验室”,打造声音博物馆、穿越大峡谷等一批数字体验项目,丰富游客的 旅游 体验。

在危机中寻觅新机, 旅游 业的未来会走得更稳。

调查手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 旅游 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难能可贵的是, 旅游 业整体的信心没有丢。

不过,困境之下,光有信心远远不够,还要有转危为机的实招。可以看到,大多数市场主体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求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疫情防控依然会是 旅游 业要面对的基本面。与其在“不可抗力”前裹足不前,不如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求、谋划新发展。

如此,危机便也成了生机, 旅游 业在风雨之中加速成长,必然会在雨过天晴后收获更灿烂的未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