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996年珠穆朗玛峰登山悲剧的原因已发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8

探险式登山最早起源于喜马拉雅山。

主山峰海拔超过8000米(26247英尺),它们地理位置偏远、空气稀薄、气温极低被登山者视为终极挑战。

“二战”后,登山者们开始寻找新的挑战,1950年至1964年间,来自多个国家的探险队,相继征服了喜马拉雅山全部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包括珠穆朗玛峰。

数百名探险队员携带大量设备和氧气罐,由当地的夏尔巴人协助运送。在登山准备工作中,仅安营扎寨和固定绳索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目前,尼泊尔境内的登山路线有超过90%都采用 商业化的探险登山模式

1996年5月,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商业化探险活动中,13名登山者丧生。该事件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很多文学著作( 《 巅峰 》、《 攀登高峰 》 )和电影(《 绝命海拔 》),都试图讲述这场事故的来龙去脉。

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本事故的深度原因,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本次事故,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单次事故之一。除了在登顶过程中遭遇暴风雪等的外部因素外,我们更应该关注探险活动商业化背后所带来的风险,诸如过渡的为目标是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等。

这个登山悲剧警示我们, 严密的组织结构、对周围环境的过度控制,以及对基础设备的过度依赖,都让人变得脆弱,不堪一击 。

很多传统的公司都喜欢采用严格而死板的层级架构 。 这些公司往往十分脆弱,很容易因此而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尤其是在面对变化之时。

当变化、复杂、模糊和不确定性“兵临城下”,抑或是有“ 黑天鹅 ”事件即将出现时,极易让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要有充足的准备,顽强应对挑战。

纳西摩·尼古拉斯·泰勒博将混乱之后事态好转的倾向,称为“ 反脆弱 ”。具有反脆弱能力的企业能够从震荡和混乱中获益,员工也会喜欢上变化和不确定性。

新英格兰登山家阿索·维普和澳大利亚登山家安德鲁·林德布雷德,尝试寻找一种 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登山模式

这些全球顶尖的登山家,征服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印度和尼泊尔境内的峰顶,包括健奴峰的北壁。 他们不遵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机应变处理各种变化、复杂、模糊和不确定性 。 他们会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制订新的计划,然后继续前行。

这种登山精神的主旨,就是放下掌控的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 在登山过程中,登山者只需自行携带少量的必要设备,并不需要夏尔巴人的帮忙,这样能够做到高效快捷。

轻便登山模式的登山者们,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提出的“ 一万小时定律 ”训练自己的核心技能。

一万多个小时,可以训练出使用绳索等工具的高超能力。在轻便登山模式中, 登山者的动机来自于内心以及对任务的专注 。这与传统的商业化探险模式中,把登顶作为 唯一目标大不相同

正如在1996年的珠穆朗玛峰登山悲剧中那样, 唯目标是从,会让人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堪一击。

你要思考如何将登山模式,应用到你的团队或者企业中来。一些团队和企业其实已经将登山模式运用于商业运营中了。

无论是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你的公司都可以采用“变革模式”转型成为轻便登山型的公司。实施变革模式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无意识状态、有反应、独立、相互依存。

如果你的企业 内部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管理过头、效率低下、协调困难、人才易流失 等,如果占一条以上,建议你一定要读读 《轻捷公司》 这本书!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本书的浓缩书已经为您准备好啦~

坦白讲,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看过关于本次登山事故的电影 《 绝命海拔 》,所以想问: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你有看过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