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征不服的“不在乎”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不在乎”精神】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汪曾祺先生通过上世纪那段特定的时期下出现的特定行为“跑警报”来表达的。

《跑警报》的故事主人公是西南联大的师生,西南联大是历史上仅存在八年时间却培育出了无数先生大家的临时大学。

第一次知道西南联大,是看了《无问西东》那部电影,为其中展现的文人风骨所折服,从此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对西南联大人无比关注,一发不可收。

小时候最怕看近代史,当时其实也并不十分清楚近代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经历山河破碎、先人们是如何前赴后继牺牲流血的,只是心里总觉得很灰暗,而我害怕去剥开那种灰暗。也许是影视剧的色彩让我从小有了刻板印象,看到古装剧总是艳丽的色彩,而年代剧总有黑白色调的底色,那时觉得艳丽就是光明,而灰暗是让人退避三舍的。

直到有一天偶然间听到一位民国人物的生平故事,很受触动,于是乎听了一整个人物合辑,若有所思,大时代下的大人物好像是光一样的存在。

就这样,慢慢地读到了汪曾祺,读到了他曾经作为一位西南联大人的西南印象。

“跑警报”的故事很有意思,就连这个行为的名字都很有风度,显现出的是在以生命作为赌注的紧急状态下的从容不迫的姿态,不是消极的“躲”,也不是狼狈的“逃”。我站在几十年后的历史光影中再看过去,不得不肃然起敬。

跑警报时,有人提着壶水,带上吃的,夹着温飞卿或者李商隐的诗;有人在防空洞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有人在洞的壁面上刻图案写对联;有人趁着跑警报谈起了恋爱,多了成双成对相处的机会;有人带着一箱情书;有人特意在路上捡别人掉了的金子;也有人不跑警报,专在这时洗头,也有人专在此时煮莲子……

读至此,觉得很是有趣。

原来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任何年代都是一样的,温暖与有趣也不仅仅属于和平盛世。

那个年代的青春也很迷人,同样有一群年轻的人在做着年轻的事。

这个故事最动人的还是那一股子在中国文化孕育之下的“不在乎”的精神,这大概是这个民族之所以坚韧伟大长久不衰的原因。

回到今天的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精神依然可以被运用其中,文化与精神就是有这种传承的力量。

用面对大时代的姿态去经营自己的小世界,大概可以是一种不负先人的正向的仰望,而这种仰望的力量又可以反作用于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许是最好的传承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