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给你读这本书的三个理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是很少读小说的。毕竟小说篇幅有限,大多无法交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因为人的行为是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缺少背景动机支撑的情况下,刻画出的人物往往大善大恶、大忠大奸,人物倾向于 肤浅 ,容易造成判断上的 偏见 。在这里举个背景很重要的 栗子 吧 。 比如,我说 吃很多 正餐是为了 减肥, 听起来非常荒谬,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平时工作很累经常要加餐,而且能接触到的加餐食物只有高热量的糖果,那么我多吃正餐减肥是不是就有点道理了呢?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扭转了我对小说体的刻板印象,因为这是一本很 严谨 的历史性小说,故事讲述了一战时期(1911-1923) 五个国家五个家庭 的悲欢离合。短短13年,时间相对集中,为细致背景铺垫提供了可能。全书共有125个人物出场,其中22个是真实历史人物,包括列宁、丘吉尔、希特勒,虚实结合,这也正是故事的巧妙之处。再看五个家庭各自不同的命运,或是由盛转衰或是相反,正折射出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老巨人陨落,新巨人成长,谁也无法阻止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一、读历史知是非曲直

情节上,作者尽最大努力与史实契合。书的封皮背面说,作者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十月革命”无一不是真实事件,难怪有人在豆瓣书评区将肯·福莱特大叔同金庸老爷子作比较……两人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能恰到好处地处理真实与虚构地关系,既依托事实帮助读者联想,又不被事实桎梏,绑缚住手脚。既妙笔生花,又严谨认真。

肯·福莱特自己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他还说过,“为了写好妇女争取权益的情节,专门请教了军人妻子分居津贴方面的专家;而为了全方位向读者展现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甚至不厌其烦地请教香槟酒、机车车轮等领域的专家”,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他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 真实 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当真实人物与书中虚构人物对话时,他们说的通常都是实际上说过的话,取材于这些人的备忘录、自传和传记。同时,肯叔对史料的运用也很克制,你很难在书中看到某些史料大量 堆砌 。其实, 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历史教科书来读。

二、读爱恨知人情冷暖

郭沫若说,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李清照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沃·滋基说,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人。

在对故事的塑造上,肯·福莱特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哪怕这些人物都经受生活的磨难,但肯·莱福特总是能让他们沐浴爱情或者绝处逢生。爱情在文中是至关重要的线索之一,贯彻全篇的爱情共有五段,其中三个最为重要。最早出现的是英国贵族伯爵,28岁的菲茨同18岁寒门女管家艾瑟尔的 私情 。第二个情是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同英国伯爵妹妹茉黛的 一见钟情 ,第三个情是年轻的布尔什维克钟爱年轻的村姑,但后者却爱他游手好闲弟弟的 韩剧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沃尔特和茉黛这一对儿,一个是德国的外交官,另一个是英国贵族,在互为敌对的两个之间,会遭受怎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一边是家,另一边是国,面对着种矛盾,他们隐忍却毫不犹豫地走到了一起。战争结束后,他们将恋情公开,却得不到本国人民的理解,沃尔特丢了工作,茉黛背井离乡,成为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开始为一日三餐头疼,却从不后悔。

复杂的故事剧情和强烈的人物冲突是小说的 灵魂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是最高境界。《巨人的陨落》就充分符合这个要求。当落寞的旧贵族菲茨偶遇曾经被她抛弃旧爱,后者已经是女权主义领军人,老贵族不得不侧身让行时,巨人陨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美国大亨被上门女婿失手打死,女儿却维护丈夫,声称大亨因心脏病身亡时,巨人陨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年轻的苏维埃战士婉拒了去美国花天酒地的生活,却在革命军队中感受到同之旧社会雷同的压迫和不安时,巨人陨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曾经的大小姐,不得不为了面包,换上性感晚装,去酒吧卖唱时,巨人陨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五处桥段,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型散而神不散,共同暗示了新老交替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任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