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一句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孔子关于他‘仁’的那一句话是什么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

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

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

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

憎恨;讨厌。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务:致力。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2. 论语十则中关于仁的句子

是要填两句还是一句有两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 丘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3. 仁 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

《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

《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

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4. 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5. 论语中所有关于仁的语句

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达到仁。”

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家里便敬爱兄长;为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后,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