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02
2、生态保护
青海省立足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和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分别投资15.67亿元和75亿元,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争取资金5亿元,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75亿元将于2012年完成;二期已完成规划,部分区域出现植被恢复现象。
(三)青海省情与我省的异同
通过对青海省情的了解,总结青海省省情特点,并与我省实际情况比较,期望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
1、青海省情特点。青海省情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广人稀、
文化多元、生态敏感、生态立省等四个特征。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内陆省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作为重要的江河源头,生态功能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因此从省情实际出发实施了生态立省的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2、与我省的异同。相比于青海省,江西省突出的省情特征表现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中部农业省,生态环境良好,工业经济基础适中等特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突出的相同之处,如拥有一个天然湖泊、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然而,从省情出发,目前江西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强烈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建设新型产业积聚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与“一湖清水”保护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1、青海省生态环境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高原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境内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以草甸植被为主,其次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天然草地面积3645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可利用草地面积3162.3万hm2,其中荒漠草地267.7万hm2,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948.2万hm2。森林资源少且覆盖率低,仅为5.2%。
境内有湿地面积412.6万hm2。近年来,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1)自然演变呈现退化趋势;(2)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3)现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难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湟水流域
湟水河发源于青海湖东侧祁连山脉南麓肯迪达板,吸纳二百条草原山涧支流,全长374 km,其中青海境内长约336 km,流域面积1.6万km2。湟水河以占全省总面积2.2%的川水山地,养育着青海近300万各族人民,被誉为“青海母亲河”。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沿线生态脆弱,人民贫困,这条河流正在经历着不可承受之痛,湟水变“三水”——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质污染严重。湟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3万km2,占流域面积的81%。
3、三江源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总面积31.6 km2,包括17个县(市、州),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9%,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目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4、青海湖
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也是全球第二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我国最早的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1992年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拉姆萨)公约》,成为国际七大著名湿地之一。青海湖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1.63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为0.9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在青海湖流域地表水水质站点的调查监测中,参与评价的布哈河口、泉吉河等13条河流水质除了倒淌河以外,均达到Ⅲ类标准或优于Ⅲ类标准,水体水质基本保持天然水质状况。现状调查表明,青海湖流域没有大的污染工业项目,汇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第三产业废水排放和耕地草场面源污染物汇入。由于流域范围内人口稀少,农田面积少,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目前水质良好。倒淌河上游人口聚集区废污水排放对湖泊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