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值得细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西周《利簋铭文》载,“周武王朝食于戚,暮食于百泉。”百泉之历史,可谓久远。 《诗经》里“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写的也是百泉。到隋代,百泉坡堰使泉水“吐纳堤防,周流稼穑”。唐《元和郡县志》云:“百门坡百姓引以灌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明朝时百泉之南又建五座大闸,以控制和调节湖水,用以灌溉农田。共城大地因百泉而留下更多古老的文明。

百泉水,累累如贯珠,莹莹穿千年。泉是灵泉,旁边是山,名苏门。苏门山仅180多米高,不高也无仙,但自古就很出名。苏门山之名气来自哪里?史料记载,共伯和在此隐居,孙登在此长啸,贾岛、吴道子、苏轼、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元好问、耶律楚材、唐寅、孙奇逢、乾隆帝弘历、郑板桥、袁世凯、徐世昌、冯玉祥……都和这苏门山有缘。这不高的苏门山,曾有这么多名人驻足,名扬天下便不足为奇了。

“海面未观多大水,岳巅既跻不看山。”苏门山上振衣亭里的这幅楹联还在,还足够琢磨一阵子。有周际华这样的知县,有从“振衣千仭岗,濯足万里流”里抽出来的振衣亭,百泉之美,可见一斑。站在苏门山看百泉喷涌,或绕过一个个亭子在水与古园林建筑间徘徊,也许暂时就忘了时间。

除了山水,百泉还有书院。历史上的百泉书院就在风景秀丽的百泉湖畔,前身是“太极书院”,很长一段时间,书院讲学的内容主要是《易经》,后有所变化。易学强调天人合一,选址在百泉,自有道理,也曾是全国文化中心,百泉很是骄傲。

宋代时百泉书院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很多学子都有自己的著作,书院还建有刻印机构,藏书刻书盛行,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就得以保存了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百泉书院里当时读书的学生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来者不拒,走者不留,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在古代的书院独树一帜,历时近千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值得细细琢磨。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书院留给百泉的,还有太多的故事和讲学之理,做人之本,治国之道。听说清朝时知县周际华为了能让百泉书院发扬光大,捐出自己的俸银在辉县城内购房百间,恢复讲学,仍命名为百泉书院。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在辉县市城区的书院街上,让这座小县城里的人很是自豪。

百泉湖南有纪念耶律楚才的梅溪故址,西有纪念宋代理学家邰雍的邰夫子祠,祠南便是宋代邰雍讲学的太极书院。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忽然就想到了邵勇的这几句诗, 寥寥几笔,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喜悦的情感自然地融于山村的山山水水中。这位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邵勇对如画的百泉情有独钟,百泉也永远在诗人眼里、在画中。

游百泉,石刻是一定要看的。从卫源庙东侧过振衣亭上行至孔庙,大成殿中可见石刻孔子像,不远处是无字碑遗址。据说康熙帝曾陪同太后到此,建万寿阁,立巨型石碑,碑首雕四龙,惟妙惟肖,称龙亭。遗憾的是冯玉祥游百泉时,洗去碑文,刻上了《总理遗嘱》。蒋冯之战后,蒋介石又令洗去《总理遗嘱》,这碑,就在洗来洗去中,默默地记下了一切的变与不变。在湖心亭亦有一块冯玉祥书写的《总理遗嘱碑》,也被蒋介石命人洗去。后来刻的是《百泉名胜古迹志略》。啸台东首现留存有冯玉祥题的 “民族精神”四个大字,看后很让人感叹。再观三官殿、祖师殿、三清殿、王母殿均是仿木全石结构,无一钉一木,故称之为无梁殿,殿脊龙首式吻,藻井六瓣花朵,桌面二龙戏珠、仰面莲花、缠枝牡丹,均为细石雕成,是明代留下的艺术珍品。百泉湖东北岸有碑廊,其中有北魏的无量佛石雕,唐总章年间的石雕群像,北宋崔白的《布袋僧真仪像》石刻,清郑板桥的竹画刻。更有北宋苏东坡的涌金亭题字,南宋岳飞的《四屏碑》,元代赵孟俯的《玉虚观碑》,明代魏元贞的《苏门》题字,还有乾隆帝亲笔“驻跸苏门下,躬瞻清卫源”的四块诗碑,达三百六十五种,每天吸引无数的人来此驻足、欣赏、甚至膜拜。

这百泉,值得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