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与信息化考研经验分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与信息化考研经验分享

一、考研择校与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创始成员,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校本部有校园面积696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设17个学院。学校在校生25276人,教职工2044人。

学科介绍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是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林业工程学科是北京市和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 林业装备与自动化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围绕(1)森林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2)人机环境与安全、(3)林业环境感知与信息化、(4)林业机器人四个主要特色方向开展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学科具有一支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在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林木整枝抚育机器人、多功能伐木机、经济林果采收处理装备、遥控山地单轨车、林木精准施药、林业图像处理以及森林环境微能量收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本学科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毕业的研究生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以及大中型企业。近10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

本学科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多次邀请美国农业部林产品实验室、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日本岛根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专家来学科交流讲学,本学科教师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学和合作研究。

学科简介

人机工程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发源,又面向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因为人机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普遍性的问题。其发源学科和地域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科名称长期的多样并存,在英语中,主要有Ergonomics(欧洲)、Human Factors(美国)等,在汉语中,则还有"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和"人体工学"。

我国一般把"人类工效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标准名称,不过笔者更喜欢"人机工程学"的叫法,比较起来,前者指明人类和工效的研究是学科的主要内容,但后者更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机关系,也更适合学科目的的丰富内涵。

基本原理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在欧洲称为Ergonomics,这名称最早是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来的,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

"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因此,Ergonomics的含义也就是"人出力的规律"或"人工作的规律",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

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

"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s)

"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

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系统设计(Man-Machine systems design)

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

而有些则不是这样。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控制它。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安全。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

二、考研经验:

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要一鼓作气。暑期可以看视频刷肖秀荣1000题,视频建议直接从强化开始看,推荐徐涛视频课,配套相应习题或者直接买肖秀荣1000题;政治刷完一千题之后总结并刷第二遍,边刷边记忆,知识点在错题旁边标出便于以后翻阅。

政治大家水平都差不多,马哲部分要理解透彻,要做1000题保证扎实的基础,冲刺阶段做肖秀荣4套卷8套卷、徐涛押题卷等。大题的话首先要背诵肖秀荣4套卷,其次再考虑徐涛或其他老师的大题卷。

英语:

很多同学觉得英语不好学,不容易学,主要是在于应试教育的风气下,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学习,只为了成绩而学习,不是为了使用在学习,所以一直在走偏路。

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前期在背单词的同时,多看看外文读物,不用多,每天一篇外文读物,外文读物上是最标准的单词和语法,如果可以弄懂的话,对于以后的阅读和完型是有很大帮助的。单词的记忆肯定是漫长的,所以一定要坚持。在过了两遍单词以后,就要开始真题的练习,经过对于外文读物的练习,相信对于真题的做题速度与正确率也是有所提高的。我建议除真题外不要使用资料,至于真题建议用考研文库里的,基本面历年真题都有,内容也很丰富。

如果还想那个做阅读,就用外文读物练习,因为真题中有很多会涉及专业术语,时政,在练习的同时,也会增加词汇量。

数学:

数学学习要贯穿始终。在暑假阶段七点起床,上午看数学,高数看汤家凤基础强化视频,同时做他的高数配套讲义和习题。

线代必看李永乐,买配套线代讲义。建议上新祥旭的网课然后做相应的习题。第一阶段暑期基本上可以看数学基础课,一多半强化课。第二阶段就是九、十月份,数学总结基础课,完成强化阶段并继续按部就班看视频做习题册;数学听完强化开始做真题两天一套,前一天上午做,第二天上午总结改错复习相应知识点;数学做两至三遍真题,不会的看强化笔记和视频,基本做完一遍真题就差不多有型了,不慌了。

接着就是十二月份强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完成数学真题做三遍及总结,建议第一遍从2005年开始,第二遍第三遍从2010年开始,错题标出并整理。中间穿插看完汤家凤的强化冲刺押题视频。做完真题后可以买张宇的最后四套卷做一下,押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的题偏难,可以提前感受一下考场氛围。真题已经做完三遍并且总结好了的基础上可以买汤家凤的题,汤家凤的押题和真题很相似,可以买来练练手,保持做题的手感。在考试之前一定要每天都做题,保证做题思维的连贯性。

专业课:

到十月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已经打了十分牢固了,于是我按照计划开始了近十年的真题,时间定在每天晚上的七点到十点。十点之后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更正错题,最开始两套做的有点不适应,但从11年的真题开始我就做的比较得心应手了,同时也由于2011年到2018年的真题都是一个套路,尽管偶尔会有大题计算错误和概念记错而导致的解题方法的错误,但是我每次的模拟基本上都能保持130以上。而2019年的真题,我做了三个半小时,并且分数还不高,勉强100分+。虽然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我前面提到过,从2019年开始出题就变得灵活了,套路变得更少了,2019年的学长们考研的专业课平均分也就100分,我重新整顿好心情,认为自己仍然有很多空缺需要补。接下来的三天,我将2019年的真题好好消化了一下,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对2019年多出的知识点做了专项训练,至此第一遍真题阶段结束。于是我开始第二遍真题训练,因为力学的题是要现场受力分析和一步步代入数据或未知数计算,所以就算对题目有点印象也没有什么影响,整个过程的严密分析和精确计算仍然具有很大的训练意义,在第二遍真题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计算过程更加优化了,能够保证没有计算失误,而且都是两个半小时做完140分+。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11月20日左右,我后面放心大胆地减少了专业课训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政治。因为我们的专业课是八个大题加若干个小题,一般八个大题的分数我都能够拿到,但是小题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丢一点分,主要小题考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后期主要是小题狂练,做拔高训练。

三、最后总结

考研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加油啊!22考研的学习们。未来的路无限可能都等着你们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