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课”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课 kè

〈动〉

(1) (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2) 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examine]课,试也。——《说文》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子·七发》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苏洵《上皇帝书》

(3) 又如:课其事业;课试(试验,考核);课绩(考绩)

(4)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urge]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后汉书》

(5) 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 [teach and study]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更四鼓。——《儒林外史》 (6) 又如:课子(教子读书);课读(按规定的内容和数量教授或学习)

(7) 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levy]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宋书·孝武帝本纪》

(8) 又如:课役(徵抽财税,分派徭役);课以重税

(9) 占卜 [divinate]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奇中。——惠洪《冷斋夜话》

(10) 又如:课筒(占卜的签筒);课语讹言(胡说八道)

2. 初中文言文中对课什么意思

对课(对课)

1.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组练习。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桃红”,学生对“柳

绿”。

2. 旧时私塾中的一种功课,即对对子。《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那时方会得对课,你道他对的课是怎么样妙的? 李先生 道:‘一双征雁向南飞。’ 赵雄 对道:‘两只烧鹅朝北走。’”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课即为对对子,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3.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的意思是什么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为你做了以下详细解答: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能为您回答是我的荣誉,您的采纳将是我无限向前的动力,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及时采纳,点击您问题页右下角的“采纳为满意答案”,问题就完美解决了,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4. 初一上学期课本第5课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5. 邓稼先课中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选自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吊古战场文》选自《全唐文》,是唐代诗人李华写的一篇骈赋。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篇文章是唐代李华有感于唐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发,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当年十一月,作者奉诏出使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边陲巡按军政,目睹边塞大漠飞沙,风雪河冰和战士苦寒景况,遂触景生情,写下这篇文章。

唐天宝(742—756)年间,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致使边致使边将轻启边衅,生事邀功,战事频仍,生灵涂炭,军费开支由开元前每年二百万增至一千一百万,“公私劳费,民始痛苦”(《通鉴》)。

在西北,天宝八载(749)命哥舒翰强攻吐蕃石堡城,六万多士卒死亡殆尽。

天宝九载(750),高仙芝为邀边功偷袭石国,惨杀老弱,掳其丁壮,掠其金宝,俘杀其国王,导致西北群胡皆叛,引大食来攻,三万人仅剩数千。

在北陲,天宝九载(750)至十一载(752),安禄山征契丹,六万人全军覆没。

在南疆,天宝十载(751)至十二载(753),杨国忠先后遣鲜于仲通等征南诏,其死二十万人。

对这种劳民伤财的不义战争,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发出了愤怒的斥责,作者也通过此文发出了反战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