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臂的词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初有电唱机之时,这个需求是绝对表面化而不会引起任何消费者怀疑的。科学越发达,人们才越觉得唱臂要彻底做好本身职责将永不可能。时至今天,唱臂面临淘汰了,它这是未能做到本身应做的责任。
唱臂的英文Tonearm,是从爱迪生留声机上沿用下来的。那时中国人普遍称这个连喇叭装在一起的扩声,循行部分为音臂。由于广东话讲音臂不大好听,故此,50年代报章杂志上介绍这东西时就一般称为唱臂。单声道时代,第一位注意到唱臂重要性的是SME。在这以前显然早有一套技术理论存在,例如美国的GE设计了世界首枝分主副臂的(Dynavector灵感之来源)制品,Grey则是油浸单点承轴臂的祖师。可能这些构思妙而制作有问题的唱臂未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但第一枝SME3012使我的思雅M3D(是那时的顶级Shure)有脱胎换骨演出的震惊,是记忆犹新。SME臂到港时,我们已经在玩立体声。把新出的ADC-1装在SME3012上,照说明书用1克唱重,真是有型有款到极点。
但,SME3012还未研究到边压的对抗办法。而ADC-1呢,结果要用到1.8克才消除了蒙查查(正像ADC卖广告那幅印象派水彩)画面。理想的唱臂星使唱针在循行时永远没有错误。唱针与碟纹切线成o度角,即重叠。任何唱针与碟纹构成的角度就是轨误(Tracking error)。唱针受物理机械几何等因素的限制,在工作时无法贴切地按碟纹的指示而循行,就产生循误(Tracing error)。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