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腰工程的主要任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把荆州综合交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荆州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加快铁路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开通运营汉宜铁路(荆州段),完成荆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建成荆岳铁路,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江汉平原重要的铁路运输中转中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抢抓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机遇,以荆州盐卡港为主体打造荆州亿吨级组合港,形成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型港口群。支持过江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荆州长江二桥(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适时开工建设石首长江大桥、洪湖长江大桥、荆州长江三桥(二广高速大桥)。构建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对荆州市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国省干线和县乡道中桥以上现有危桥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级公路建设等,在建设计划和补助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二级公路、疏港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通自然村公路。支持交通站场和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做好沙市机场迁建的前期工作。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荆南四河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后三峡影响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向国家立项,将四湖流域综合整治项目作为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建设重点工程,从堤防加固、排涝抗旱、血防灭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对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中小河流整治、泵站及渠道整治、小农水项目、农村饮水安全、血防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支持荆州实施城乡水环境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生态良好的水环境。 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将荆州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先发展的试点城市,组织实施《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荆州中心城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荆州新区(荆州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沙北新区和火车站片区)建设,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积极发展外围组团,向北建设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向南建设江南新区,向西建设李埠新区,向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数字荆州”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功能。
加快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沿江城镇连绵带,探索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扩大规模与完善功能并举,推动县市城区扩容提质,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监利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石首、松滋、公安、洪湖等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远期达到40万人),江陵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努力把县市城区打造成为引领城乡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加强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居住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力,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工业镇、商贸中心镇和旅游名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推进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推进农村路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整理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使荆州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荆州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将荆州市列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荆州学前教育发展,切实缓解“入园难”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将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纳入省高校对口支持计划。加大对荆州的血防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投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荆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卫生服务中心。支持荆州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支持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办出特色,探索依托互联网开设网络电视旅游频道。支持荆州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各类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改革。加大对荆州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就业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分配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和国有资产收益时给予荆州重点支持,促进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重点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广沙市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先进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管理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构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多元化动态排查、预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支持荆州创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长江为主轴、交通干线为依托、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发展,在创新中壮大。加强开发区建设,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增强投资吸引力。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宜昌、襄阳及洞庭湖平原城市的经济协作,形成产业互补、交通便捷、旅游同链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通关服务效率,促进对外贸易。支持优势产品出口,重点建设化工、机电、轻纺和农产品等四大出口基地。
大力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支持荆州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支持松滋市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和推进各领域改革,鼓励荆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大胆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荆州科教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型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资金上连续滚动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基地。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支持在荆州设立省自主创新岗位、省博士后创新岗位,营造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统筹协调能力,严格市场监管。全面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公正执法,提升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实行电子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开展治庸问责,打造一支实干、廉洁、高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