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华的媒体报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金友华:黑白有声 大篆如歌
安徽省无为县西南一隅有一古镇——襄安。
坐落于该镇境内的白鹤观是商周文化遗址。如今,一个洛阳铲下去依然能触及到散落的商周陶片,触摸到那些散落的文明。
襄安古镇,青铜器的厚重与光芒早已渗透这块神奇的土地。
四十七年前的金秋十月,金友华就是出生在这个神奇古镇。
或许是上天要给予这块土地的某一种暗示。很多年后的一天,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同属于商周文明一部分的大篆。
从此,他穿越时空,与三千年前的神秘符号结缘,大篆经他一路写来,已经升华成一种旷世之美。每当他笔起砚台,墨上净宣,瞬时,仿佛黑白有声,律动的线条如歌如令。
那一天,与其说是金友华选择了大篆,倒不如说是大篆选择了金友华……

三千余篆字,历经两千余年流泛,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传说,每一个字都是魔咒一样的符号。
大篆,因其象形物质,难识难懂。由于年代久远,今墨迹范本罕见。非有古文学功底,不敢轻动,因而治篆者寥寥。
或许是家学深厚,或许是天资聪颖。一直对国学和历史钟爱有加的金友华从爱上它的那一天起,就义无反顾。
当他进入大篆的世界,一下子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吸引,如痴如醉,至诚至精。
于是,他遍临《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等钟鼎铭文,完成了大篆的寻古之旅,满载而归。金友华之大篆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其形式,抑或笔墨,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细酌金友华的大篆,首先打动人的是他对大篆文字的理解方式,是他从汉字中所预谋的结构感,一种对“古人”思想的“解剖”与“再结构”。那一根根线条,一簇簇墨痕,溢满着对生命的呼唤,对远古的铭记,对艺术的虔诚。
他的大篆线条流畅、婉转,节奏匀称自然,适度沧桑,古朴厚重,灵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息;他在大篆构型的成像肌理方面,更是进行大量美学化和对大篆构型的视觉象征意味方面的探索。  透过这些艺术上的深层次学术探究,可以确定,他已不是简单的捕捉大篆的具象特征,而是深入到华夏文化的寻根问祖。

不惑之年以后,金友华篆隶楷行四体皆通,尤以大篆标新立异。他的大篆,古意盎然,别具风貌,可谓独树一帜。
从少年开始刻下第一枚印章,写出第一幅作品,寒窗冷月,由“欧体”、“颜体”起步,直到如今之大篆,毛笔都没有离开过他。四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书法上,“线”与“墨”的运用,总是以娴熟的线条自如地把握理性与感性的造型关系,使其作品形神具备,并在“线”与“墨”的结合上,做到完美统一。
故此,他在运笔与落墨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快与慢、干与湿、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创意与传统、写意与工整、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润、巧与拙、疏与密、有与无的鲜明对照。因而,金友华每一幅作品皆是一气呵成,因为他早已成字在心。
大篆之书,自古为难,笔不坚不瘦,不圆不劲,不能变化。金友华积四十年之功,摄殷钟之魂,夺周鼎之魄。他作大篆,心气凝定,目不旁睨,耳不外听,虽疾雷破柱,猛虎惊奔,不能知也。他说,大篆与行、草不能相较,不能纵情挥洒,情趣所到波澜起伏,只能屏心静气,娓娓道来。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氛围备至。这就是潜心创作时的金友华。
在大篆创作中,换笔是重要的环节,长期的创作实践,他的笔端已达到水银坠地,无孔不入的境地。其长锋羊毫优游于意、笔之间。九成人力,一成天工,造就鬼斧神工的完美境界。
他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书法线条的绵长优雅、轻松摇曳。因而,他的作品总能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文精神。

如果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做个梳理,就会发现没有大篆就没有今天横行天下的简化汉字。有识之士曰:大篆是真正的书法国粹。它独具特色,高古典雅,凭借以象形为艺术特征的构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金友华沿着传统一路走来,数十载的修炼,现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他既写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凭借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让这几千年的文字变幻无限创意与美感。
有一年,他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看到毛公鼎时,就驻足不前,凝望着鼎上所刻的已被自己临摹了百遍千遍的金文,感慨万千。他说,那一刻庄严、激动、喜悦的凝视,胜似他乡遇故知。
他深入浅出,不故弄玄虚。他有两个鲜明的观点,一是把书法当成学问来做;二是反对“玩艺术”。他说,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是人文品格的宣泄,人文精神的弘扬。
正因为如此,身为企业老总的金友华在百忙之中,始终坚持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练书法。他已经将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实充盈,从容崇高。
从金友华对大篆书法艺术的执着与开拓,人们看到了中国书法另一种生机和活力。他数十载的墨海翻腾,令人们感叹文明传承的力量……
“大篆之道漫漫,吾生愿为之登攀,不问高寒。”金友华总是这样说。
如同掌管企业一样,他也把书法演绎得同样精彩
安徽省文联书记处书记、省书协副主席吴雪曾评价金友华说,如同掌管企业一样,他也把书法演绎得同样精彩。金友华书法道路与众不同,他没有走时下流行的由楷入行,由行入草的路子。而是溯古求源,直追秦汉。可能是家学的深厚渊源,也可能是幼年的耳濡目染,他一直对国学、对历史钟爱有加。当他进入篆隶世界的时候,一下子被甲骨、金文、石鼓和汉碑所吸引,可以说是如痴如醉,至诚至精。当他遍临《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等钟鼎铭文之后,他发现了中国古代书法之美,发现了中国书法之源。于是,他又继续前行,由金文到石鼓,由泰山刻石再到《石门铭》、《石门颂》。当完成书法寻古之旅的时候,他已经满载而归了。现在来看金友华的书法,你就不难理解金石气由何而来,更不难理解他是如何把书法的那份大气和古拙挥洒得那样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金友华明白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所以,他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对书法的认知上,更表现在对书法的拓展上。他深知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的道理。所以,2009年他果断提出“华彩三洋、跨界共享”的新思维。他把书法中“和谐、融通、共赢”的理念带入他的企业。他又同时把企业中的“科学、效率、团队”的管理理念带入书法。
虽然其中提及的一些碑帖我们可能连听也没听说过,但通过吴雪的评价,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对金友华的书法以及在贯通书法艺术与企业管理之间的造诣有一定程度上理解。
金友华:书法养人气度
安徽商报:一进你的办公室,就闻到一股墨香,还有专门练习书法的文房四宝,这跟很多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都不一样,你每天都会在办公室练书法吗?
金友华(以下简称金):每天早上,我会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趁着早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时间练练字。下班以后,我也会在办公室多留一会儿,写上一个小时,临帖或者创作作品,这已经是我的个人爱好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了。
安徽商报:练习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定对书法很有心得吧?
金:我觉得练书法可以让人的气力、精神都达到一种投入的状态。人的一生中,练书法的最佳年龄段应该是40-60岁之间,这个年纪的人,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会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个人的情怀融入到书法之中。过了这个年纪,可能体力上、精神上都难以达到巅峰的状态,之后写出来的字会走上另一个方向,越来越有禅意。其实,我有时候会在交际场合把自己的字馈赠出去,这是很理想的礼品,既有格调,也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与品格。
安徽商报:你本身是商场中人,而写书法需要特别安静的心态,这一动一静之间的反差,你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金:做企业跟写书法,看起来隔得很远,其实内在还是有联系的。一个成熟的企业,一定要有文化的熏陶,对吗?书法就很适合这种需要。这是从外在来说;从内在来说,书法当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先人们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哲学、美学精神体系,投入其中,也是自己修身的很好的手段。通过练习书法,可以让人扼制自己的浮躁情绪,用一种静观的心态去思考企业的战略经营,这样,在做决定时才不会莽撞。我经手的项目都是慎重考虑之后的产物,没有一个项目失误,可以说,当书法成为我的习惯之后,这些变化就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