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战役的第一次长沙战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第一次长沙战役(又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日本称“湘赣会战”),指1939年(民国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次战役是继“二战”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至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有两个因素令日军发动这次战役,其一是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另外日本关东军刚刚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 长沙一次会战日军战斗序列
第11军指挥 冈村宁次
第6师团 稻叶四郎
第33师团 甘粨重太郎
第101师团 斋藤弥平太
第106师团 中井良太
上村支队 上村干男
奈良支队 奈良晃
第三舰队 香月清司
第三航空团 管原道大
共约18万人 日军于9月17日发起进攻,其部队从江西省北部向西进攻湖南省,但是日军的进攻由于向西过度延伸及国民革命军从南北两面反击,因而被迫向东撤退。
9月19日,日军沿新墙河对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虽然日内瓦战争公约禁止使用毒气,但日军却利用毒气攻击中国军队,到9月23日日军将国军逐出新墙河地区,其第6师团及第13师团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罗江向南推进。
激烈的战斗在23日后仍然持续及中国军队向南撤退以吸引日军,同时其增援部队到达东西两翼以实施包围,9月29日日军到达长沙外围,但是他们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未能攻占该城,10月6日在长沙附近之日军大量地被消灭,只有少数残余部队北撤。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又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本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一方面抓紧作对苏战争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压力,妄图早日结束日中战争。因此,日军于8月中旬起秘密集结 5个师团,30余艘军舰,100余架 飞机,共12万余兵力在岳阳、临湘地区,由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准备再次进攻长沙。日军这次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纵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师团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团等部位于岳阳的桃林、西塘、新开塘地区,为第一梯队,直取长沙;第40师团和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位于临湘地区,为第二梯队,沿粤汉铁路两侧及长(沙)岳(阳)古道正面进攻长沙。 另外以第6师团的两个联队由忠防、西塘分两路向大云山实施包围,掩护主力部队集中和展开;以第14独立混成旅团从岳阳乘军舰渡洞庭湖向营田以西地区进攻,保障主力攻击部队右翼安全。
为确保长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第3、第5、第6战区对当面日军发起攻击,以牵制日军集中;第9战区除用相当兵力在赣北、鄂南、湘北袭扰日军后方外,由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集中12个军33个师,一部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区机动, 采取逐次抗击日军进攻;诱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歼灭之。
9月7日,日军第6师团两个联队分别由忠防、西塘地区出发,在飞机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大云山。中国军队第4、第58军各一部英勇抗击。8日,日军占领大云山,9日中国军队反击,日军不支,大部败回大云山以西地区掩护主力集结。18日拂晓,在杨林以西20千米的狭窄地带,日军主力强渡新墙河,遭中国第4、第58、第20军阻击。19日,日军抵汨罗江北岸,随即分路强渡汨罗江,突破中国军队防线,至21日全部渡过汨罗江,并全速前进。此时浏阳、株洲地区第9战区军队依计划逐次加入战斗。第26、第72、第74军自浏阳方向侧击日军;第10、第37、第79军、暂编第2军从长沙以东正面迎击日军;第4、第20、第58军向日军后方攻击。至26日,中日两国军队大战于持刀河南岸。日军第4师团、第13师团一部以捞刀河、石子铺正面进攻长沙,第3师团由渡头市向长沙东南迂回,第6、第40师团及第33师团一部、独立混成第18旅团等部由春华山、永安迂回至长沙以东地区。27日,日军便衣队、伞兵袭入长沙市区,被中国军队歼灭。此时,中国军队将逼近长沙的日军实施围歼。第4、第20、第58军紧衔日军之尾,向捞刀河压迫。 日军在南北夹击下伤亡惨重,粮弹俱缺,被迫于10月1日向北突围撤退。中国军队追击,日军5日渡过汨罗江,8日渡过新墙河,此后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双方形成对峙,基本恢复了战前态势,战役结束。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或称“第三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九战区国民革命军部队在湖南岳阳新墙河至长沙浏阳河之间地区抗击日本军队第1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由于该战役中方大获全胜,因此又被称为长沙大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1年12月24日,日本第11军出动12万兵力从湖南新墙河南进,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长沙守军由薛岳将军布置兵力,第十军李玉堂将军驻守长沙市区,并在岳麓山布置炮兵部队。国军第四军、七十三军、七十四军以及九十九军等参加长沙会战,总兵力约30万。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支援进攻香港之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命令华中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率领第3师团、第6师团、第40师团及独立混成第9旅团,以及泽支队,配以空军、炮兵、坦克及海军舰艇,从岳阳进攻长沙。同时,命第34师团和独立第14旅团从南昌实行佯攻。
中国第9战区司令薛岳推断日军目标为长沙城,因此作战规划以长沙城为中心命令部队逐步后撤至长沙周边吸引日军追击,后撤时沿途破坏道路及配置伏击兵力分割包围日军,最后以大兵力反包围小股日军达到作战企图,这种以人数与地形做为凭借的后退决战规划称为天炉战法。 12月24日,阿南惟几向集结于新墙河之日军下达进攻命令,沿路守军顽强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后,即根据计划,退避侧后。
12月31日,日军攻入长沙市区,双方展开巷战。此时日军认为长沙已经拿下,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发贺电到国内报喜,以一洗前两次长沙会战未胜之耻。然而岳麓山炮兵旅的攻击以及日军的补给被切断,情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1942年1月4日,国军在长沙包围攻城的日本第11军。阿南惟几仍然错误命令继续攻打长沙,从而在既无援兵又无补给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只好强行突围。从汨罗江到新墙河80公里,日军在空军不断空投的补给下狼狈逃走;国军一路尾追及侧击,虽令日军损失惨重,唯始终无法对日军构成大建制的包围、歼灭。1月6日,日军退回新墙河北岸,会战以中方胜利结束。 中方的统计,国军伤亡28,116人,歼灭日本军56,994人。日方的统计则称伤亡6,000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同盟国自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第一场大胜,其战果甚比台儿庄战役更辉煌。蒋介石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最令人鼓舞的胜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盟国士气,以及国军的奋勇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第三次长沙会战更应该看作“日军的胜利,国军的失败;阿南的失败,薛岳的胜利。”但也充分暴露出国民革命军军在数倍于日军兵力却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同时,当国民革命军只有一点被击溃,则会出现大规模溃败的景象,也给了后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作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