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的迁址贵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38年10月,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迁至杨家滩后,武汉陷落,11月初日寇进攻湘北,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弃城逃跑之前,纵火焚烧了长沙城。杨家滩距离长沙100多公里,人心浮动,以为日寇朝夕可至,学校被迫迁移。11月15日,首批师生徒步从杨家滩出发,历时三天到达湘桂铁路洪桥车站(今祁东车站),师生搭乘火车于11月27日到达广西桂林。12月2日,日寇飞机轰炸桂林,师生住处被炸起火,损失惨重。12月7日,茅以升院长召集大家讲话。他鼓励大家说:“唐院历史悠久,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只要大家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奋勇向前。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国家前途是光明的。” 他振臂高呼:“中国不会亡!唐院不会忘!我们一定会找到我们读书的地方。”他的讲话大义凛然,感人肺腑,坚定了大家前进的信心。12月9日,师生分批从两江镇出发,徒步继续西行,晓行夜宿,向柳州前进。白天穿行崎岖难行、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晚上在草棚或客店过夜,其困苦难以言表。
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师生们于12月15日到达柳州,住进了一所中学。期间,学校了解到贵州平越有孔庙,地方比较宽敞,可以用作校舍。平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一座小山城,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离贵阳市东面不远的群山包围之中。那里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甚少,经济条件甚是艰难。但学校考虑,贵州当时还没有大学,学校迁黔对开展贵州抗日救亡运动和提高当地的教育文化水平,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中共党组织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在同学中进行工作,学生会通过表决,多数赞成迁黔。
1939年1月3日,茅院长经与贵州省商议后回到柳州,向大家宣布新校址选定在贵州省平越县。这样内迁地址终于尘埃落定。这是茅院长对学校的又一重大贡献。1939年1月13日,我校师生离开柳州,经三都、大塘、欧峒到达宜山。这时,浙江大学已迁到宜山,在校长竺可桢(唐院校友)帮助下,1月18日派汽车送我校师生到河池。 从河池步行经八步、南丹抵黔桂边境的六寨。在寒气袭人的冬雨中,师生们就地休息数日,27日,继续租乘贵州省公路局汽车,于28日到达平越附近的汽车站马场坪,再步行18里,终于到达平越(今福泉县)。平越县城沿街张贴欢迎交大师生的标语,满街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场面甚为热烈感人。迁移路上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接济和资助。历时七十多天,行程两千余里,终于抵达秀丽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滩畔,在贵州平越(今福泉)继续办学。
交大到了平越,对平越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大有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最为突出。平越地处偏僻的山区,没有高中,连初中、小学读书的孩子也不多,文化水平很低。交大迁入后,学校特地选派优秀学生去当地初中充实师资队伍,创办“唐山工学院兼办平越中山高中”,由李斐英教授任主任,中学教育水平因此得以提高。在平越读书的学生生活是很清苦的,尤其是从沦陷区来的同学,断绝了经济来源,靠每人每月6元的贷金维持。脚穿草鞋,衣服上补丁加补丁。伙食头一年少肉多菜,到后来油水都很难见到。学生毕业留影时,公议要一律穿蓝大褂。但就是这件蓝大褂的学士土礼服当时也不易找到,好容易东凑西借来了也是颜色深浅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