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话的总体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蚌埠方言语音较简单,听感凝重,清晰。声母无舌尖后音;韵母无和i,无儿化韵;调类与普通话相同,调值有一定变化。语句音流由强渐弱.常用词汇含有较多的皖北 地区土语.在商贸和工业发展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行话.由于交通发达,京沪都市流行词语传入甚快.方言构词和语法与普通话大体相同.蚌埠方言内部存在一定差别, 主要反映在声母和声调上,韵母基本一致.从城市中心向四周,越向外扩展,变化越大.东部凤阳为邻, 口语中出现t,t',,但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西部与怀远接壤,口语中有时出现入声.北部与固镇毗连, 零声母带有浓重的摩擦音.城内话,也有一定差别。
下面就从其中的三个语言现象对蚌埠方言进行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阴平念为上声
蚌埠方言中的阴平字进行银边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⑴ 单独一个阴平字或一个阴平字与非阴平字连用,发音会由本来的阴平变为上声;
他t’a55~t’a214
楼梯 lou35t’i55~lou35t’i214 马夫 mα214fu55~mα214fu214
汽车 t’i51ts’ə55~t’i51ts’ə5214
⑵ 阴平与阴平连用,前后两个阴平都会发生一定的音变; 姑妈 Ku55mα55~Ku24mα21
分工fə ŋ55kɔŋ55~fə ŋ24kɔŋ21
二、多数舌尖后音变为舌尖前音
在一些地域方言中也有[l][n]不分,[x][f]不分,还有前后鼻音不分,以及所谓的“平翘舌不分”。蚌埠方言中相当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上述中提及的“平翘舌不分”的现象,即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分的不是很清楚,甚至混用的现象。
⑴ 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ts,ts’,s在蚌埠方言中多数都会被念为舌尖前音tε, tε’, ε,这几个音处在同样的位置上可以自由替换,却不能起到区别词义的作用,算是在蚌埠方言中此类音位的自由变体。如:
吃[tε’i]饭=吃[ts’i]饭 知[tεi]道=知[tsi]道
⑵ 但是并不是普通话中全部的舌尖后音在蚌埠方言中都会被念为舌尖前音,仍然有部分舌尖后音在蚌埠方言中分的还是相当清楚的,如: 是[ε]的=是[ε]的 知[tε]了=知[tε]了
三、大量具有特色性的语用化词缀
语用化词缀生动体现了一种方言的表达习惯,在使用时临时粘附在词根上,多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词根加上语用化词缀以后,显现出事物的情状,程度等效果,更能够表现说话人的感情与态度。如:
⑴“腾”
腾:捣腾 折腾 闹腾 翻腾
这个词缀有着些许贬义,带着责备的语气,表示一种不太正常的行为,读音是轻声。
⑵“得慌”
动+得慌:气得慌 憋得慌 饿得慌 形+得慌:慢的慌 重得慌 甜得慌
“得慌”在蚌埠方言中是指程度,专指程度较重,让人有不适之感,“慌”读轻声。
这些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地方特色的语用化词缀的运用,形成了一种蚌埠方言的独特风格,对于人们的日常用语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⑶ “阿”
阿爸 阿妈 阿奶 阿爷
蚌埠方言中习惯性的会在称呼前加上“阿”字,无实义,以此来过渡。这里的“阿”发音短促、轻而弱,一般认为蚌埠方言中的“阿”[a]与北方话中的“俺”[an]有关系,是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中[n]韵尾脱落造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