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萎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1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肌肉萎缩的主要症状为肌肉无力,收缩困难,肌肉体积明显减小。肌肉萎缩按照轻重程度分别有以下症状:

1、轻度肌肉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肉无力。

2、中度肌肉肌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

3、重度肌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都出现萎缩,相关的骨骼已经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不同部位的萎缩症状:

1、大腿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病人出现大腿肌肉萎缩是普通现象,大部分股骨头坏死病人的大腿肌肉萎缩都能恢复,但少数股骨头坏死病人的大腿肌肉萎缩终身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距离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小腿肌肉萎缩:指小腿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

3、手肌肉萎缩:是肌肉萎缩的一种。

4、肩胛带肌肉萎缩: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

5、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通常由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开始逐渐萎缩,后蔓延至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
第2个回答  2020-10-21
肌肉萎缩临床表现为中年后起病男多于女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或锥体束征受累的表现而感觉系统正常引起肌肉萎缩的疾病有以下三种类型:
(1)进行性肌萎缩症主要病理,表现脊髓前角细胞发生变性,临床上首先出现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
(2)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变侵及脊髓前角及皮质脊髓束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表现出现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路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3)进行性延髓麻痹(球麻痹)。
肌肉萎缩前兆1:肌肉萎缩会导致感觉障碍脊髓空洞症,有这种疾病的症状出现,一般可以判断为患上了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前兆2:肌纤维颤动也是肌肉萎缩的主要症状表现之一,用拇指轻轻触碰萎缩的肌肉容易诱发肌纤维颤动。大小与病损范围以及肌纤维的长短有一定关系,肌纤维颤动出现还预示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
肌肉萎缩前兆3:肌肉萎缩的患者通常食量少,并且伴随着身体消瘦,精神乏力的症状。因为胃口受到影响,导致进食量减少,营养物质补给不足,患者抵抗力以及精神方面都出现了异常,有营养不良的症状出现。
肌肉萎缩前兆4:有些早期的肌肉萎缩可能症状表现不明显,肌张力以及肌力的变化不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一般在大鱼际肌的挠侧缘出现,从这个位置开始发生萎缩。另外,还会有肌肉肥大的症状出现,表现为肌肉萎缩的附近有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前兆5:常见的早期肌肉萎缩会导致患者下肢瘫软无力,无法长时间站立,容易出现腰肌酸软。身体的一侧或者两侧出现功能障碍,并且伴随着遗精、耳鸣、遗尿、舌红苔少、头晕目眩以及月经不调等多种症状,这些都是肌肉萎缩常见的症状表现。
肌肉萎缩前兆6:肌肉萎缩会导致患者面色无华,嘴唇发紫,舌下瘀斑,四肢有明显凸起的青筋,活动或者工作时四肢软弱无力,脉象也呈现无力现象。生活中,如果有这些症状出现,基本上可以判断为肌肉萎缩。
第3个回答  2020-10-21
肌肉萎缩(myatrophy;myophagism)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肌肉萎缩

外文名
muscular atrophy

别名
横纹肌营养障碍

季节分布
四季

是否传染病


病因
1.神经源性肌萎缩

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2.肌源性肌萎缩

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

两大类主要因素可以引起“肌萎缩”: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临床表现
1.大腿肌肉萎缩

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股骨头坏死患者及下肢制动者出现大腿肌肉萎缩是普通现象,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都有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现象,肌肉萎缩的轻重各有不同,大部分废用性的大腿肌肉萎缩都能恢复,少数股骨头坏死病例的大腿肌肉萎缩终身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距离和生活质量。

2.小腿肌肉萎缩

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

3.肩胛带肌肉萎缩

是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源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

4.肌源性面部肌肉萎缩

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5.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

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发。少数肌萎缩肌无力可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6.肌肉萎缩肌力分级

(1)0级:完全瘫痪,不能做任何自由无能无力。

(2)Ⅰ级:完全瘫痪,肢体运动时,可见肌肉轻微萎缩,但肌体不能移动。

(3)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4)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桌面。

(5)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6)Ⅴ级:肌力正常,行动自如。

检查
1.肌电图(EMG)。

2.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

3.诱发电位,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上、下肢体感诱发。

4.徒手肌肉力量检查。

5.肌张力检查。

6.肌肉围度测量。

治疗
1.规范康复运动治疗

肌肉萎缩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经过正规的运动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后遗症。

有人误把运动治疗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应忽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以免患者肌力恢复正常,但遗留异常运动模式。

2.强调肌肉协调性训练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肌肉萎缩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3.其他治疗

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神经营养药,配合针灸/电针和推拿。

自我调治
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促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补气健脾药膳,如山药、黄芪、白莲、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

忌强行进行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预防感冒、胃肠炎

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20-10-21
1.9万次播放 | 5个视频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产生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原因,目前主要理论有:
1.神经毒性物质累积,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久而久之,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
2.自由基使神经细胞膜受损。
3.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使神经细胞无法持续生长、发育。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
依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两型:
1.肢体起病型
症状首先是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
2.延髓起病型
先期出现吞咽、讲话困难,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
检查
要早期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除了神经科临床检查外,还需做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血清特殊抗体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肌肉活检。
诊断
1.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诊断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由神经科医生进行的临床接诊。进行包括详细的现病史,家庭史,工作和环境接触史的采集。接诊过程中,神经科医生将寻找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典型表现:
(1)检查要评估咀嚼和吞咽的肌肉力量,包括口腔、舌及咽喉肌。
(2)下运动神经元(LMN)功能,如肌肉萎缩情况,肌肉力量或肌肉跳动(称为肌束震颤)。
(3)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如腱反射亢进和肌肉痉挛(肌肉紧张和僵直的程度)
(4)情绪反应失去控制,如哭或笑的情绪变化。思维的变化如丧失判断力或失去基本的社会技能。检查者也会评估患者言语流畅性及文字识别能力。这些症状不常见,不容易引起重视。
(5)神经科医生还将询问如疼痛,感觉丧失或锥体外系问题。
2.辅助检查
诊断过程的下一步往往是一系列的辅助检查,如颈部MRI(磁共振成像)、头和腰MRI,EMG(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化验。有时会做基因检测或腰椎穿刺。
(1)磁共振成像(MRI) 是一种无痛、非侵入性的检查,能非常详细提供脊髓和环绕、保护脊髓的骨骼及结缔组织的结构。将有助于除外对脊髓或主要神经的压迫(如突出的椎间盘)、多发性硬化、骨肿瘤压迫神经等异常、脊髓或脑中风。
(2)肌电图(EMG) 是诊断过程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该检查有时不舒服,但有必要完成。第一部分通过小型电极在特定部位发送刺激经过所检测的神经,在另一部位接受信号。根据所需时间测定传导速度以判断是否有神经损伤。第二部分测试选定肌肉的电活动。通过很细的针插入到选定的肌肉,并用它来“听”这些肌肉的电活动模式。
(3)血液、尿液和其他检查 验血是为了筛查其他疾病,有些疾病症状类似肌萎缩侧索硬化早期迹象。这些检查包括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维生素B12缺乏、艾滋病毒感染、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肌酸激酶(CK)是肌肉受伤或死亡释放的酶,也常检查。其他还包括自身免疫抗体、抗-GM1抗体检测,寻找可能与某些癌症有关的血液标志物。根据患者工作和环境,也可能做重金属检测。如果家庭里其他成员患肌萎缩侧索硬化应该做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检测。有时可能需要腰穿。有些患者除无力外,有疼痛或肌酸磷酸激酶(CK)非常高的表现,可能需要肌肉活检。
3.诊断
这些检查完成后,有经验的神经科大夫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否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有时确诊所需要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并非都异常(尤其是在疾病的最早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科大夫会检查建议随诊,3个月后重复体检和肌电图
第5个回答  2020-10-21
肌肉萎缩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肉眼可见的肌肉整体体积萎缩变小,是由于肌纤维数目减少或容积变小所致,因此,肌肉萎缩症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临床症状。
肌萎缩疾病可以分为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和废用性肌萎缩三类。神经源性肌萎缩疾病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肌萎缩,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尤其前角细胞损害出现的肌萎缩通常进展迅速,如脊髓灰质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肌源性肌萎缩指骨骼肌本身病变所致肌萎缩,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废用性肌萎缩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肢体瘫痪、长期卧床、运动减少等情况导致的肌萎缩,多累及废用肢体。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的肌萎缩在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上各有不同。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源性、废用性和其他原因,临床症状大腿肌肉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影响行走。
并发症可引起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检查建议可做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
​肌肉萎缩的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及采用规范性康复运动治疗,少数部分患者可治愈。
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