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17
科学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尽力为幼儿科学探究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本班实验区开始只有几个小朋友喜欢过去摆弄,大部分幼儿都不太喜欢选择实验区,后来发现有的实验材料相对单一,没有层次性,无法满足幼儿深入探究,幼儿玩过一次觉得没有意思就不为玩了;有的实验材料过于复杂,幼儿不知从哪里下手,浅尝辄止。针对此现象及幼儿实际操作过程,我总结以下几点心得。
1.投放材料投放要适宜、有层次
(1)实验材料设计运用充足性
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足、丰富、可操作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可以调动自身感官,亲自动手操作。同时,充足的实验活动材料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选择性,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积极使用这些材料参与实验活动,在学习中发掘探索乐趣,从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浮沉”实验中,教师先准备装水的瓶子、木块、瓶盖、盐水等物品,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材料放到水盆中,引导幼儿观察物品在水里漂浮、下沉的状态变化,但是材料过少,有操作几次就不喜欢玩了,但是由于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和发散性思维逻辑,对于其他物品沉浮情况无法了解,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自己的杯子、手帕、铅笔、橡皮、石块、积木、硬币、弹珠等物品放入大容器的水中进行观察,这样便于幼儿观察操作,也可以锻炼幼儿发散性思维,而且可以保证实验材料的充足性,体现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主体性,有助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实验中还提供了盐,让幼儿探究水密度改变后浮力的变化,如范例中提供了珍珠,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但是没有提供可以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产生实验变化的物品(珍珠),教师也可找其他替代物供幼儿探究。
(1)实验材料多样性
由于大部分幼儿具有喜新厌旧特性,教师要保证实验材料多样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保持趣味性和新鲜性,尽可能地集中幼儿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材料,随着幼儿知识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的增强,灵活将难度小的材料替换为难度大的材料,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以满足幼儿学习操作需求。 例如,在”小灯泡亮了”这个实验中,其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灯泡变亮的方法,掌握金属物质具有导电性这一科学知识,使用电池与灯泡连接就会使灯泡发光。但是一整盒小学灯泡发亮实验材料,对于幼儿来说一头雾水,于是,我们就先引导幼儿发现灯泡结构,了解为什么会发亮。其实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教师应该层次性投放材料。如一开始可以准备了电池、小灯泡以及布块、毛线、铁丝等绝缘和导电相关材料,让幼儿发现使用铁丝连接可以发现灯泡发光,而使用布块和毛线等绝缘材料灯泡就不会发光。后增加难度,提供各种电线、开关、灯泡等,引导幼儿探究不同电路连接,灯泡亮与否,了解正负极;了解不同电池,灯泡亮度;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由于实验材料的变化,幼儿对熟悉的实验规则产生了不同想法,不仅可以激发幼儿二次探索兴趣,还可以帮助其了解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引导幼儿科学记录
科学实验中的记录是幼儿实验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用图表、照片、实物、动作或表格记录自己的发现、实验过程和结果,可以使幼儿的观察更有目的性,在对于观察、验证得过程中,感知实验得严谨性和探究思路,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幼儿能将零散、抽象知识、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促进其有效操作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