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之人,必有后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内心善良的人,能把自己活成一道阳光,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光芒万丈。

善良,有时是一种柔美的声音;有时是一种细微的举动;有时是一种生活的场景;有时是一种大度的包容。

但,善良,更多的时候,只是一颗善良的发心。

蒙学教材《三字经》开篇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善良,是人的本性。人心向善,是灵魂的返璞归真,也是人性的永恒归宿。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必敬之。

善良会教给人真诚,善良会教给人尊重,善良会教给人正直,善良会教给人包容。

善良,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善良之人,必有后福。

心善之人,如春风,如夏花,如秋谷,如冬阳,给他人带来温暖,给 社会 带来温情。

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人的善良,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故天下莫有与之争。

所以,善良是一种广阔的胸怀,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关帝圣训云:“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关帝觉世真经云:“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都是要教导芸芸众生有颗善良的发心。

人心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善良能让坎坷变成通途,能让苦难化作幸福。

《太上感应篇》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善与恶,就像人心中不断起伏的跷跷板,一念善生,一念恶生。善念一生,福报、吉祥就会慢慢增加,祸患、病灾就会慢慢减少。反之亦然。

当福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危为安,转祸为福。不要妄言好人没好报。善有善报,需要等到功德圆满,自会福至心灵,消灾免难。

明代才子文徵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素以人品高洁、心地善良在文坛备受尊敬。

文徵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却运途迥异,一个天赋异禀,一个后天晚成。

唐伯虎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28岁时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

文徵明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仍站立不稳,9岁尚口齿不清。一生九次参加乡试,均落榜而归。53岁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以贡生入京,经吏部考核,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人生命运的转折,往往来自自身的修身养德。

唐伯虎中举后流连欢场,夜夜笙歌。祝枝山以千里马为喻,劝说他要内外兼修,不要因一时得意而张狂任性。文徵明也以父亲文林的话来劝诫唐寅:“子畏(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意思是:唐伯虎,我父亲说你虽有才情,但为人轻浮,如果继续任性下去,恐将一事无成。但唐伯虎恃才傲物,不仅不领情,甚至回信说:我生来如此,如果看我不顺眼,就别和我做朋友。

第二年,唐伯虎入京参加会试,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被罢黜为吏。从此放浪形骸,寄情风月,穷时以诗画换酒钱。54岁时,在孤独与忧郁中走完了潦倒落魄的后半生。

与唐伯虎的风流不羁完全不同,文徵明没有唐伯虎聪慧过人的天赋,却有着将勤补拙的勤勉,更有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品。

文徵明文坛名气响亮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赝品伪作。

有人当场揪住作伪者,告到文徵明那里。文徵明把作伪者的作品拿过来,看了看,说:“此人艺术水平不在我之下,只是我的名气比他稍微大了一点而已。”对作伪者没有追究。这名作伪者后来甚至拿着伪作,要文徵明帮忙签名盖章。文徵明也欣然应允。

弟子们不解,问他为什么纵容作伪者。

文徵明解释说:“凡有能力购买我字画的,都是家有余财的富贵人家;而那些掩盖自己才华,冒用我的名义出卖字画的人,多数都是家境困难的人。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他卖不出字画,那他家里岂不要更加困难?”

文徵明宽慈仁厚,时时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次,文徵明到一富贵人家做客。当时主人家还没出来,文征明斜躺在床上等他。

不久,有个人鬼鬼祟祟地进来,东张西望,因为床上有蚊帐遮挡,那人没看到文徵明,但文徵明看得到他。文徵明认识此人。

那人觉得屋内没人,便把桌上的一只金杯藏在袖筒里,匆忙地跑了。

文徵明猜想此人必是因为穷困,才会做出偷窃之事。等主人家出来,文徵明对主人家说:“我家里今天有点急事,先借用了您的金杯,我的仆人已经拿走了。”

主人家听了,没有应声。文徵明又说:“您的金杯值多少钱?如果我不能及时归还,我会用同等的钱赔偿给您。”主人家说:“好。”

文徵明回家后,立即借钱偿还给主人家,并且始终没有对偷金杯者讲出此事。

文徵明人品高洁,连向来傲世轻物,目中无人的唐伯虎,也对其暗生钦佩。

据说唐伯虎五十寿辰时,已经穷困潦倒,众叛亲离,来祝寿者寥寥无几。只有文徵明带着家人来为其祝寿。

唐伯虎感动之余,要拜文徵明为师,说:“我自忖在诗书画艺术成就上,能与你一较高下,但在学问及品行上,我对你只有掩面而走的份了。”

俗话说,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文徵明以善待人,积德行善,得享高寿。文徵明90岁去世的当天,还在给别人写墓志铭,执笔端坐而逝,可谓善终。

这也是善良带来的福报。

《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文徵明心存善念,活成了一束光。

他的家庭和睦,22岁时娶妻吴氏,此后与妻子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深情一生。

后裔子孙也在这道善良、圣洁光环的笼罩下,个个洁身自好,出类拔萃,门丁兴旺。

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其子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

曾孙文震盂为人刚正方直,天启二年中状元,授翰林院编撰,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善良,是世间一切福报的根基。

《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说:“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祸以恶积,非可禳也,苟能为善,虽不祭,神亦助之。”

道德的教化,神明的赐福,最终考核的标准还是心灵的善良。

关圣帝君在《觉世真经》中说:“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

善良,不仅是一种发心,更是一种信仰。

《了凡四训》中说:“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善良,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行。

善心的培育,需要道德的坚守。心中有标尺,做人做事才有规范。

世事总有起伏,人人都有可能遭遇低谷,与人交往,要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很多时候,自己感觉只是举手之劳的善行,在受助者看来,却是非常厚重的恩情。

很多时候,自己感觉只是轻描淡写的义举,在受助者看来,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人心向善,多行善行义举,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释放出万道霞光,活出生命的宽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