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与周恩来纪念场所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周恩来逝世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有关周恩来的纪念场所,包括故居、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对这些纪念场所,作为周恩来的“至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不一样的态度,却有着同样的情怀。

邓颖超

重返曾经共同生活的地方,回忆峥嵘岁月

1.两次要求“周公馆”改名

1946年7月至10月,周恩来邓颖超在上海思南路上的“周公馆”生活战斗了近3个月。1979年“周公馆”修复并开放。

1981年6月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重返“周公馆”。参观结束后,邓颖超要求纪念馆不要称“周公馆”,要改称为 *** 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当年我们在 *** 统治时期,我们 *** 代表团这个名字不能拿出来,现在是我们人民的上海呀, *** 领导下的嘛!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个光辉的名字拿出来。”

1982年邓颖超在接见中央文献研究室同志时,要求他们向有关方面转达自己的意见:“思南路不能说是周恩来同志一个人的故居,那是我们到南京后,在上海建的一个活动点。当时用别人的名义租不到房子,只能用周恩来同志的名义,所以人们叫它周公馆。实际上,除了周恩来外,董老、罗迈、定一、承志等同志都住在那里。陈家康、乔冠华、龚澎住在三楼。来来往往许多人都住过的。所以最好把名字改过来,叫它 *** 驻沪办事处还是合适的。”

根据邓颖超的意见,上海把周公馆更名为 *** 驻沪办事处纪念馆。

2.在红岩强调实事求是

从1938到1946年,除1939和1943年两次因公返回延安外,前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邓颖超生活战斗在重庆。1958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建立并开放。

1985年10月13日,邓颖超来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81岁的邓颖超当起陪同人员的“导游”,向陪同人员一一指点,某间房屋是作何用的,某张照片是何时照的。邓颖超说:“你们知道我和周恩来同志在红岩办事处办公室大楼门前照的那张照片的意思吗?当时日本飞机来空袭,一颗炸弹扔在办事处办公大楼门前的沟里,把楼都震坏了。敌机离去后,我和周恩来同志就拍了这张照片,表示不管你如何狂轰滥炸,我们也要在这里坚持战斗下去,我们是炸不走的!”说到这里,邓颖超风趣地用很地道的四川话说:“不然的话,我们照相做啥子哟!”邓颖超介绍: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是乘坐小车碰伤了 *** 伤兵,被伤兵枪击小车误伤身死,而不是被 *** 特务暗杀。邓颖超强调:“我们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3.追忆西安八办夫妻生活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位于西安市七贤庄。从1936年底到1946年初,周恩来曾在此留住23次。邓也多次来此,第一次是1937年4月。1959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旧址建立并开放。

1986年5月26日,邓颖超来到八办。周恩来邓颖超曾经居住的房间在一号院。房间只有八九平米,有一张双人木床、一张三屉桌、两把椅子、一个小书架、一个洗脸盆。邓颖超走进房间,回忆当时情景:“我记得我们睡的是一张很旧又窄小的床。天气热,两人挤在一起太难受了,恩来就睡在地板上。”邓颖超还看到墙上挂着一张1937年的照片:她穿着短袖旗袍,坐在藤椅上,周恩来穿着军装,站在她身后。这次,邓又坐在藤椅上,在留言簿上写:“邓颖超、一九八六、五、二十六”,想了一下,又写:“五十年后重来,发扬革命传统,坚持勤俭朴素作风,时年八十二”。

4.亲题匾额“觉悟社旧址”

1919年,周恩来邓颖超等在天津三戒里成立觉悟社。觉悟社是周邓走上革命舞台的地方,也是两人结缘的地方。当年周恩来21岁,邓颖超15岁。1984年觉悟社纪念馆在旧址建立并开放。邓颖超为纪念馆亲笔题写匾额“觉悟社旧址”。

1986年9月10日,邓颖超专程来到纪念馆。82岁的邓颖超对67年前的人和事记忆犹新。在1920年8月觉悟社14名成员合影前,邓颖超将照片上成员的名字毫不犹豫地、一个不漏地依次叫出。

1988年4月,邓颖超以《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为题,回忆了在觉悟社与周恩来相识的经过:“你和我原不相识,姓名不知。就在这次运动 *** 中,我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在运动中,我们这批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这时候,我们接触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们那时都要做带头人。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那个时候,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我还有个天真的想法,觉得我们这批朋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

追寻周恩来海外足迹,增进国际友谊

1.为岚山诗碑揭幕,实现周恩来遗愿

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曾经4次游览岚山。1919年4月5日,樱花盛开,周恩来游览岚山,触景生情,写了《雨中岚山》。

1979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率团访日。4月16日,邓颖超在京都岚山为周恩来诗碑揭幕。邓颖超说:“这次我来岚山,虽然是第一次,但并不感陌生,而是感到很亲切。这不仅因为岚山、园山是闻名世界的风景胜地,也不仅因为此时正是美好的樱花盛开的季节,而且因为此情此景把我的思绪引向六十年前。就在那年的4月5日,我的伴侣周恩来青年时来到京都,游览过岚山、园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尤其是你们这里绚丽的樱花,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万树千花同时开花,而又豪迈地无所留恋地谢去。这一切对他追求人间真理,给予很大的启示。他把当时的感受写入几首诗中,借描写岚山景色的娇妍,抒发自己在思想境界中看到光明的喜悦。他的这些诗在他去世后,又在中国各种报刊上重新发表,引起中国人民对日本樱花和岚山、园山美好风光的爱好和向往,有助于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邓颖超讲话时,一线阳光穿云而出,照耀着雨后初晴的岚山。邓颖超寓意深长地说:“太阳出来了,它照耀着我们,象征着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无限光明。”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说:“她为我们带来了周总理的心。周总理年轻时曾到日本留学,对日本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病中会见我时还说,希望在樱花盛开的时节访问日本,但恐难实现这个愿望了。我们认为,邓颖超女士对日本的访问是代表周总理的,是为了实现周总理的遗愿。”

2.访问朝鲜,为周恩来铜像揭幕

1958年2月,周恩来第一次正式率团访问朝鲜。期间,周恩来冒着风雪来到咸兴市兴南化肥工厂参观访问。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朝鲜在兴南化肥工厂内建立周恩来半身铜像。

1979年5月30日,邓颖超在金日成的陪同下,来到兴南化肥工厂参加了周恩来铜像落成仪式。这是朝鲜全国唯一的外国领导人铜像。邓告诉金日成,铜像很逼真,使人备感亲切。在告别宴会上,邓颖超说:“你们的亲切款待和热烈欢迎,特别是周恩来同志铜像和纪念碑的建立,无不体现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深厚的友好感情。这使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伟大的中朝友好事业是深深扎根在两国人民心中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3.走进巴黎小旅馆,追忆周恩来留法岁月

巴黎戈德弗鲁瓦街17号,是一座三层楼房的小旅馆。1979年巴黎市 *** 在小旅馆外墙上设立了周恩来纪念碑。纪念碑是一块绿色大理石,上面镶嵌着周恩来铜质浮雕头像,铜像下面刻着 *** 亲笔题写的“周恩来”三个中文金字,并配有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年至1924年在法国期间,住在这所房子里。”纪念碑落成时,正在法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 *** 锋和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共同为纪念牌揭幕。法国总统德斯坦在仪式上说:“要对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表示敬意。”

邓颖超当年没有同周恩来来法国,但法国却是周恩来邓颖超的定情之地。当年,周恩来对邓颖超思念很深,给她寄去了一百多封书信。就是在书信往来中,周恩来邓颖超确定了恋爱关系。正如邓所说:“他有次给我一封信,忽然提出要求我们感情要发展到明确的恋爱关系,并且非常急迫地要我回他的信。我让恩来同志追赶得不能不马上答复他,我就明确答复了周恩来同志。从1923年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朋友、同事关系,而是相爱关系。”

1980年6月10日,邓颖超来到巴黎戈德弗鲁瓦街小旅馆。邓颖超初次到此,却仿佛十分熟悉。她对陪同的法国客人说:“20年代,我曾收到他从这条街17号寄出的许多信件和明信片。”邓颖超沿着狭窄的盘旋楼梯登上旅馆三楼,步入16号房间。这里是当年周恩来居住的地方。房间只有4.5平方米,放着一张单人床和一把椅子。邓颖超走到窗前眺望外面街景,凝思良久,又在单人床上 *** 了一会儿。邓颖超对随行人员说:“过去,党的旅欧支部在这里开会,有的人就坐在地上,当时恩来工作、生活特别艰苦,他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常常只靠白水、面包度日。”在房间门外,有一个老式的水龙头,铜绿斑斑,早已不用了。邓颖超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他们的生活很艰苦啊。”下楼时,邓颖超来到第二层临街的一个房间向下张望。路口和附近的窗子里,不少人向她挥手致意。邓颖超微笑着向他们挥手,还用法语对他们说:“友谊。”回到周恩来纪念碑下,邓颖超向旅馆经理赠送了一幅镜框装饰的刺绣《松鹤》,并说:“这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松鹤延年,这就是说,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代代延续下去,不会中断。”(来源|《读者报》 作者|张秋兵)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shop269196912.taobao

4.《读者报》微店地址:://weidian/?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weidian/item.?itemID=2244146540

周恩来(12)邓颖超(2)铜像(1)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