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用于检查什么疾病?

如题所述

核磁共振,又称为磁共振成像,一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种。核磁共振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现在被广泛运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检查等各个领域上,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当人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磁场中会发生核共振并且在此期间还会吸收能量并发出特定的频率,而这种特定的频率经过专门的仪器收入,射电信号会由电子计算机处理成为一种图像,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又有较为准确的分析力,可以多方位成像,现如今也被医学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临床疾病的诊断方式,而且对有些疾病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检查范围

一般来说,核磁共振可以用于检查以下疾病:首先可以检查心血管疾病,可用于心脏病,心包肿瘤和心积液等疾病的诊断,而且对神经系统病变如胎儿先天畸形和脑梗塞疾病也可以较为准确的检查出来,及时的发现早期病变。核磁共振对腹部疾病,比如肝癌,肝囊肿等疾病的诊断也较好。

核磁共振还可以检查出骨骼与关节方面的问题,对于骨内感染,肿瘤或外伤诊断以及一些细微的骨挫伤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虽然核磁共振和有很多好处,也可以较好地检查出一些疾病,而且正确率高,但是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核磁共振的。

在做核磁共振之前也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问题:

1、首先是核磁共振仪器无论在不工作时都是存在着强大的磁场,对于正在检查的患者来说,核磁共振仪器会有比较大的磁场出现。

2、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会相当于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其实是不建议做核磁共振。

3、对于怀孕期间的女性也应该尽量减少做核磁共振的次数,因为不确定核磁共振的磁场是否会对体内胎儿有一定的影响。

4、一些金属制品是严禁带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中,而体内有钢钉,钢板,心脏起搏器和假肢的检查者来说是严禁做核磁共振的,因为这些金属会与核磁共振本身所有的磁场有互相吸引的特性,会影响检查仪器的正常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7
磁共振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区别于X线片、CT等辅助检查,可以准确的定位病灶,增强磁共振还可以对病灶进行定性,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及脏器的检查:
1、软组织:血管、淋巴、神经;
2、骨与关节:半月板、滑囊、滑膜;
3、神经系统: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
4、胸腹部:肺部炎症、肿瘤、淋巴瘤、血管瘤。
第2个回答  2019-12-07
一般核磁共振全身病变或不适部位均可进行检查。其最大优势为对神经系统以及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优于CT检查。其缺点为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核磁共振检查需10-40分钟不等,在检查过程中身体可能发热,或产生其他不适感。磁共振检查具有禁忌症,如有磁性植入物的患者,或体温高到38℃以上的患者等,禁止行核磁共振检查。
第3个回答  2019-12-07
软组织:血管、淋巴、神经;

骨与关节:半月板、滑囊、滑膜;

神经系统: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

胸腹部:肺部炎症、肿瘤、淋巴瘤、血管瘤。
第4个回答  2019-12-07
首先,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这是由于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椎体、髓核和纤维环等结构。可以直接观察到纤维的完整性,这对于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有重要价值,同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对于脊髓肿瘤有很好的显示效果,一般能够对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于脊髓空洞症,核磁共振检查可以作出明确清晰的诊断,在这一点上明显优于CT 扫描(在CT 扫描中,髓内肿瘤及脊髓空洞积水症均可导致脊髓增粗,有时不易鉴别)。
再次,核磁共振检查对于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癌的诊出率较高,往往可以弥补X 线平片检查和CT 扫描的漏诊。
核磁共振成像对于骨骼的显影清晰度较之CT 扫描要差一些,这也是其少有的缺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