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外卷,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是时候出海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07

今年很多品牌都在谈出海的事情,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不知道大家看过下面这个图没有。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体上是向上增长的,而自主品牌吃掉的份额,当然都来自于合资品牌。

<img src="https://image.bitautoimg.com/appimage-764-w0/mapi/news/2023/06/06/6c11103c76254be4b2969518395d6410.png" class="imgborder" alt="图表

描述已自动生成">

起初先掉队的,是意大利,是法系,是韩系,再后来是德系,是日系,再后来的今年,日系最后的丰田本田已经支撑不住压力了,如果大众和通用不是再前两年迅速地退出了ID系列和奥特能平台,现在也会落入困境。

很多人会把这个事情和新能源挂钩起来,其实不然。国内的市场可以分成几个阶段,2010-2015年是自主燃油车的兴起, 而2018-2021年,是纯电的高潮,2022年之后,燃油开始全面被混动所替代。

这里面能源赛道当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即使没有换赛道,自主品牌在原赛道上的表现也非常亮眼,举个例子:就发动机来说,东风刚提的45%热效率,比亚迪的43%热效率,广汽的42%热效率,等等,我们过去总说丰田在这个指标上不可超越,如今不是都超越了么?

今年的上海车展有很多热点,其中的2个是这样的:1.日本知名车评人,在说日系车固步自封,被狠狠甩开了。

<img src="https://image.bitautoimg.com/appimage-955-w0/mapi/news/2023/06/06/7f58d8d04d8d41eabadf89d97b9721a7.png" class="imgborder" alt="图片包含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2.阔别了三年,各大车企的高管特地都到中国做实地调研,看到国产车的进步,都非常惊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何况三年呢?如果把今天的宋L推到5年前,10年前,有没有人会相信这是比亚迪的作品?

<img src="https://image.bitautoimg.com/appimage-534-w0/mapi/news/2023/06/06/c29b363ce2654ea2907c4ef803eb414d.png" class="imgborder" alt="黑色的汽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国内的厂家,卷完了动力性,卷续航,卷完续航卷智能,卷完智能卷内饰,卷完内饰卷价格。再继续卷的话,所有人都很难有活路了,市场就这么大---每一个品牌的下跌,都意味着自己的份额被蚕食,但总量是有限的。打个比方,中国市场乘用车销量一年大概就是2300万的数量级,历来头部年销量最多大概就是200万上下,以前这个数字属于大众和通用,而2022年,比亚迪的180万+已经接近了这数值,留在这片土地上,它的影响力已经受到了限制。

技术上的进步,和市场的环境决定了要更进一步,自主品牌就只能这么做。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理解了几十年前,老欧洲品牌为什么要出海,美国品牌为什么要出海,日系品牌为什么要出海。

出海是历史的必然。

而且这种大势一旦积累了之后,很难再次倒退了。

今年的1-4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到了137万,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了。在大家在讨论国内销量如何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奇瑞、MG的出口赚的瓢满钵满。

但是就出口这个事情来说,以往合资的做法大体上有两类:1.落后的技术向落后的市场出口;2.向发达的市场发起挑战,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对我们而言,由于自主技术发展得太快,迭代太快,并不存在太多可以做差异化市场的空间,于是相当于直接就拿最好的产品,同时去打发达的市场,和落后的市场了。不同品牌做这件事,也有不同的逻辑,比如广汽,今年也已经在策划国际业务的扩张了,它的目的是:在国内卷不过别人,就去国外卷别人。而比如比亚迪,它的目的是:国内都卷不过我,得不到更大的蛋糕,我出去卷别人抢蛋糕了。

比亚迪真正开始加速“出海”动作的,也就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

但在这之前就已经能够在海外看到非常多的博主在对比亚迪做测评了,其中最出名的可能是德国之声。

舆论的造势无疑可以为出口铺平道路,也就是说,未来的3-5年,我们可以真正看到自主品牌开往全球的进程进入正轨,20年前我们在羡慕全球十大品牌的时候,觉得中国工业好弱,但谁能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

而且这个进程,只会快不会慢。

还以比亚迪做个例子,比亚迪在2021年在国内销量开始暴涨之前做对了好几件事,主要有:

    核心技术的把控,这里主要是多年电池技术的积累,直接奠定了它在新能源市场的地位;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解决了成本受限、产能被卡脖子的问题;赛道切换,在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直接跳入新能源;品牌升级,从汉EV的成功,到后面百万级的仰望

这些决定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确实碰到了历史机遇,比如能源改革,国家层面上对新能源的支持。再比如,爆产能和零库存一直以来就是两种思维路线,正常的时候没有谁对谁错,而一旦遇到了过去这三年的情况,零库存直接两眼一抹黑---2020-2021年,在大家都在求芯片的时候,只有比亚迪在逆势上涨。

做好了正确的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就能顺势上升,于是2021-2022年的销量屡屡让人跌破眼球。在当下这个窗口,合资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出海势必还可以实现一次以快打慢---不动则已,动则一鸣惊人。

翻翻新闻就可以发现,泰国罗勇府年产15万的工厂今年3月已经奠基,越南、法国、德国、巴西等等好几个地区的建厂计划已经有不少绯闻。像不像特斯拉早年扩张的情况?

实际上,比亚迪也是特斯拉未来在国际上潜在的、最大的竞争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做好准备以后,再次复现过去几年的销量攀升速度,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把比亚迪的情况作为自主品牌出海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可以看到中国工业技术自不断自主、不断进步过程中的许多故事。

不过更重要的事情在于,曾经国产的事情,都有“廉价”的LOGO,而我所看到的最离谱的事情,是拿汉EV和保时捷Taycan的对比。品牌力的上升,就意味着利润,中国品牌在国际上挣更多钱,我觉得大家肯定都没意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轰鸣的小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