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谈谈实用主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哲学思考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实用主义是人们常用的哲学思想。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本文从实用主义定义,来源,中美实用主义差异,与心学对比,详细分析了实用主义。内容详实,论证有新意,特此推荐。

世俗社会最常用的三大哲学流派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实用主义无疑是第一大流派。

一、实用主义的定义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美国实用主义拒绝这样的观点:即科学有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实用主义成员同时反对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某些概念是先天的,一是认为作为知识基础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是绝对确定的。原则上说,所有知识都是可错的,但可以改进。科学是一种在由研究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部展开的批判性活动。这个研究者共同体所能提供的,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知识。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皮尔士、杜威和威廉·詹姆斯。

二、为何实用主义那么流行

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

个人认为,正因为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起点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现有的模式,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再加上都是大国,有实力探索未知的领域,而探索都是尝试性的。这些都需要小步试探式前进的务实态度,中国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美国提出的干中学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实用主义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有关,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态度是恰如其分的,也即有用的,所以实用主义往往表现为中庸的态度。中间选民理论可以进一步用来说明为何中庸的态度是受大部分人欢迎的。先简单解释一下中间选民理论:在一个没有绝对的对错的众多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人们的态度会成正态分布,持中间态度的人数最多,持极端态度的人数会较少,按人头投票,最终持中间态度的选民选择的方案会获胜。这个理论有两点启发:一是,想要获得选举胜利,就要尽量靠近中间选民的态度;二是,每个党派都这么做,最终会出现党派观点的趋同(这样就无所谓党派原则,有用就是真理)。只要采用更为中立态度就可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因此秉持实用主义的人就会变得中庸。

从微观上来说,国人的中庸之道,美国人的实用主义都是为了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而且上述也阐明了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之间的关系。

三、儒家的实用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儒家实用哲学里面有实用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首先是对谁有用。 儒家理论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理论,儒家的有用是首先对集体或社会有用;美国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的有用是首先对个人有用,这是儒家的实用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优缺点对比,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次是什么有用。 美国的实用主义更多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机械工业、流水线的发展,对分工和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实用主义;而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符合实用主义的原则,所以实用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严格来说,未来有用,现在没用的事情,并不符合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原则。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奉行实用主义就会陷入危机。鉴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正外部性,务实的态度就是允许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无用”的探索。

技术追求的是真,所以真实和诚信在美国实用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为达目的,使用权谋是有所冲突的。由于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所以儒家的实用哲学,不是使用技术手段,而主要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使用权谋,到最后,儒家实用哲学就是放弃儒家,使用道家的手段,这就是“外儒内道”。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使用欺诈也是被允许的,真实和诚信与结果相比,就居于次要位置。

四、王阳明的心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认知,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涉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而心学的致良知部分,良知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致良知的判断标准就是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就会起效果,也就是有用。这与实用主义就达成了一致。

天道,摸不着看不到,但是有没有用,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所以我们往往使用有用来替代顺应天道。这样王阳明的心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实用主义,这就是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实用主义的原因。

但是天道和有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存在符合天道但没有用的事情。而且美国实用主义不承认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更不用说天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