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思维向职场思维转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发现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伙伴都有一个特别典型的“学生思维”:

        我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升职加薪,我要成长机会,我要获得更多的价值……我我我,全部都是我,而不是思考别人要什么。

        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这才是底层的职场思维。

        OK,我们先说价值。

        Value直译过来就是附加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贡献。也就是说,工作本身的价值不是自己判断的,而是别人判断的!

        这里的别人,可能是消费者、客户、领导、公司等,总之不是你认为有价值就有价值了,是要让别人感觉有价值。

        如果要对比的话,学生思维是消费者思维,而职场思维则是生产者思维。

        什么是消费者思维?

      我要买东西,它需要是什么颜色、什么品质、什么价格、什么品牌,都满足我的时候,我就通过消费,得到满足。

        而生产者思维呢?

        是要调研用户需求(了解什么品质、什么颜色可能会满足需求),要生产迭代产品去满足用户需求,要去探讨用什么材料制作,既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使公司利益最大化,要去分析要通过哪些渠道和宣传才能让消费者买到……

        所以,当从学生转换到职人之后,思维没有跟上,那么就会在职场出现“消费者思维”:

        抱怨公司没有给我资源、自由、机会……,公司的实力、品牌、工资不够……自己才没能做出成绩……

        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公司总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认为公司的各种制度、要求、kpi都不合理,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有一种怀才不遇的痛苦感,于是,就会开始寻觅下一家跳槽(就像是去购买其他产品)。

        这种工作思维不转换的话,其实到哪里,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陷入了跳槽陷阱。   

      〔后记〕生产者思维引发的感悟:

        1.对产品或者服务,不妨获取概览性知识,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跨学科思维。

        2.工作成效,不由辛苦几何、加班多少决定,而由购买者意愿衡量。

        3.兴趣若是孤立,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她就只是烟花的引线滋滋作响,而不能经由火药的化学反应,呈现一出绚烂烟火。

        兴趣的良性循环是,兴趣~投入~产品~改进。其中,产品或者作品是关键。在投入之后,必须得做个东西出来,不管好坏。而且,有了作品,更增兴趣。

        4.工资收入超过技能效用,是一件危险行为事。

        5.效率是找寻没有的,幸福是享用已有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