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为一件事,做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上河里(哪个)鸭子下河里鹅,

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

流传于陕北黄土地上的信天游,一如既往的苍凉、恢宏而又包含着刚毅与顿挫。

生长这片土地的人们,如同红高粱,在贫瘠的土地上坚韧成长,迎风竖立。

作家贾平凹这样论述:“陕北,山原为黄土堆积,大块结构,起伏连绵,给人以粗旷、古朴之感觉。这一点,单从山川河流所致而产生当风土人情、又以此折射反映出当山曲民歌来看,陕北民歌当旋律起伏不大而舒缓悠远。……于是,势必产生了以路遥为代表当陕北作家特色……。”

备受推崇,英年早逝的路遥,在他短暂的人生留下众多不朽、不断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追求梦想的文章。

《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先后获得全国第一届及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人生》获得1985年电影百花奖;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出生于陕北农村贫困的连饭都吃不饱的路遥一生都在和命运做斗争,正如路遥于《平凡的世界》里写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和路遥是同乡,又刚好在《陕北》编辑部获得编辑职位,还在路遥曾经住过的地方的王刚先生,通过采访路遥亲朋好友,广泛阅读挖掘与路遥相关资料,创作了《路遥年谱》。他通过年谱的方式,一边介绍当年中国文坛、陕北文学史的历史大环境,一边介绍路遥当年的事件以及与友人的书信等。通过阅读这本书籍,让我们可以一探究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让路遥可以写出这样带着沉重感而又拥有坚韧不拔充满生机的文字?

9岁之前路遥都没有名字。他自幼家境贫困,亲生父母因为家里小孩众多抚养不起。路遥7岁时,父亲带着他讨饭走到大伯家,过继给大伯当养子。

早已懂事的路遥知道父亲是要把他送给大伯,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偷偷从村子溜走。但他没有哭闹冲过去,而是咬紧牙关忍住。因为他知道,只有在大伯家,他才有机会上学。当9岁路遥上学时,老师帮他取了个大名,王卫国。

养父母省吃俭用,支持路遥读书。在厚夫的《路遥传》里有写,为了不中断路遥的学业,穷得实在没有办法的养母,拄着打狗棍跑到延长县一带的村庄讨饭,再把讨来的食物卖掉,换成零钱供孩子上学。高中期间大队书记和乡亲们帮助路遥入学。

物质经济贫瘠的路遥,十分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沉浸到文学的海洋,经常到县图书馆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书籍。并且逐渐展露他的文学天赋。

1971年年仅22岁的路遥,带着他的诗《车过南京桥》到延川县文化馆准备投稿。工作人员问他笔名是什么。因为喜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果断给自己取了笔名“路遥”。

人生沉重,但有一束名为文学的光一直在路遥的心中,让他得以不断前行。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小说《人生》的开头,透露着暴风雨来临的压抑。小说的主角高加林是一位受过高中教育的普通农民的儿子。他担任的老师职位被有权势的大队书记儿子顶替,被迫重回土地,之后离开土地追求梦想,想要进入、融入城市,大展自己才华。但因为抉择,被现实彻彻底底地摔了个耳光,又再次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有很多境遇是源自路遥当时短短30年,又异常丰富波折的人生。如《人生》中所写:“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怀着对文学的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行走的路遥,花了21个辛勤的夜晚写了这篇长达13万字的中篇小说。 在他《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描述那段奋笔疾书的时期: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招待所不停地转圈,以致招待所的所长以为他神经错乱 。

憋着劲,如同和自己、和别人拼命的路遥将身处于 “城市交叉地带”的世界带到读者的面前,也告诉读者“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人生》发布之后文艺界好评如潮,也受到社会追捧。路遥没有被鲜花掌声荣耀迷失方向,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梦,建立一座宏伟的文学大厦。

路遥曾经问过他的“文学教父”柳青一个问题:“你一个陕北人,为什么却把创作放在关中平原?”

柳青回答:"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对陕北,要写几部大书,是前人没有写过的书。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

为了圆这个梦想,觉得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穿越胜利的路遥,在《人生》爆火之后,开始筹划他的一部跨度十年、涉及近百个人物的小说巨作。为此他用近3年的时间读了近7、80本长篇小说和各种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书籍,阅读了1975至1985年内的各大报刊并且做了数本摘抄笔记,采访了各个阶层人士。怀着对梦想的追求,他远离社会、家人、朋友,独自一个人与疾病和文字作伴,呕心沥血地写出《平凡的世界》。

在创作期间因为疾病,路遥舌头都变成黑色,医生曾经劝路遥暂停写作,但是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告诫自己:“如果不抓住命运所赐予的这个机遇,你可能真的要重蹈柳青的覆辙。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永远的悲剧。”

如《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话,“人活着,就得随时苦难。……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与病魔抗争的路遥,如同他书中的人物一样与命运抗争,最终完成这部不朽的作品,并且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说:“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一名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

贾平凹曾评价路遥说:“路遥是一位像牛一样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是陕西文学的英雄。”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这位充实的英雄因为创作透支了健康与生命,最终年仅42岁就因为严重的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逝世。

西塞罗说过: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给人一条路线,而这条路线也只能够跑一次。将疾苦的出生过得热气腾腾的路遥,用他的文字激励着当代想改变自我的青年。把自己一身献给文学。

路遥或许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是文学殉道者。就像书封面所写,路遥先生用文字令我们相信:人生可以平凡,但不会平庸;阅读路遥,就是阅读自己,路遥已远,路遥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