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有关新疆游记的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7-30
与蒙蒙细雨一起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绕着塔卡拉玛干沙漠走过一圈,三个星期的旅程里,看遍了南疆的绝美秋色。当时路过和田,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和田大巴扎门口买到的全新疆最好吃的切糕。这种由核桃和葡萄熬成的糖制成的切糕,维语叫做“玛仁糖”,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吃起来甜香而不腻,而且非常便宜,全然不是被外界妖魔化了的模样。
要说有多好吃呢?当时我买了很多,从和田一路吃到且末、若羌,甜的牙酸了就刷一刷牙,继续吃,如同中毒了一般,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在抵达三十二团场的那天,我不幸食物中毒,呕吐了一天,浑身乏力,感觉自己被掏空。索性在名为塔里木酒店、实际只是个破烂不堪的招待所迷迷糊糊睡了一夜后,恢复如初。
这次去和田,我最期待的,无疑就是切糕的味道!
不过晚上才到和田、第二天就出发的行程,并没有给我留下买切糕的时间。
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就坐着越野车出发了。据说这天我们将驱车一天,直接杀到达里雅布依。
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才发现了这个隐匿在“死亡之海”中的小小绿洲“通古斯巴孜特”,这里如今被称为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
出发的那天,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的和田,很罕见的飘起了小雨。去过很多次沙漠的我,第一次见到沙漠阴天,非常有新鲜感,再加上与同车的两位媒体朋友一路聊着抖音视频为什么会火、媒体的作用、快速消费时代的利弊等有趣而又不肤浅的话题,时间一晃而过,两个多小时的正常公路后,我们就愉快地进入了沙漠。
即将进入沙漠前,阳光出来了。刚进入沙漠时,越野车行驶在大片大片的芦苇之中,恍惚间让我感觉来到了张艺谋《红高粱》的拍摄现场。这些芦苇,就是沙漠公路边常见的固沙格的原材料。
随后,路变得越来越癫狂,我们的车是车队最后一辆,前方总有人开路,但颠簸依然是常态。
沙漠中的路,最呀最摇摆,时而经过一些枯死的胡杨、时而经过簇簇红柳、时而行进到克里雅河边,虽说早就知道路途遥远,但我也着实没有想到,天黑之后,我们依旧在路上。司机师傅们在夜色中反复斟酌商量、卷起裤腿下河试探后,终于决定在一个地方过河。
过完河后不久,我们终于到达了达里雅布依的营地,而距离出发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12个小时。光是155公里的茫茫沙海,我们就开了9个多小时。
“天地探美”引进欧洲“奢华露营文化”的概念,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搭建营地,为热爱荒野的人们提供温馨舒适的野外之家。达里雅布依营地是他们在西部建成的第三个营地。前两个分别位于罗布泊白龙堆和塔什库尔干库科西鲁克乡。
虽然到达的时候已经天黑,但打开帐门,看到小巧玲珑的马灯和舒适整洁的床上用品,心头泛起一阵温暖。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经常出入荒野、扎营煮饭的人来说,这样的条件实在是令人感动。
虽然天黑了,但我们还是兴奋地到处参观。营地的厕所帐成功引起了大家围观。一黑一白两个马桶静静地坐落在帐篷中,一个小小的蜡烛甚至营造出了浪漫温馨的氛围。
这款芬兰制造的碧奥兰无水环保马桶,用木屑、树叶和活性堆肥菌合成垫料代替冲水,可以对土壤达到疏松透气、碳氮平衡的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
放下行李、摸黑参观之后,我们就齐聚营地帐。晚餐已经准备好、端上桌,热气腾腾的羊肉胡萝卜汤驱散了一天旅途的劳累(虽然我一点也不劳累),有茶、有饭有菜、甚至还有蛋糕,这一切都让“荒野生存”变得如同城市生活一样舒适,区别只是,这里没有网络。
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沙漠的夜晚,最低温度零下五度左右。由意大利设计师操刀设计的防风、防沙、防火、防水的豪华帐篷比室外温度略高,再加上厚厚的被子和毯子,对于我这个本就不怕冷的人来说,格外温暖舒适。
我们的营地背靠胡杨、面朝沙漠,从营地出发,要翻越一片沙丘,走上大约15分钟,才能到达里雅布依。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我独自向着村庄走去。
达里雅布依没有通公路、不通电,只有太阳能,是不折不扣的贫困村。如今,村里剩下50多户人家。他们住在用红柳枝建造的房子里。房子的主要作用是防沙和庇护,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基本不需要考虑防雨的功能,所以红柳枝之间的缝隙也就可以被接受。稍微讲究一点的房子,会用克里雅河的河泥在红柳外再糊上一层,填补红柳枝的缝隙。
参天胡杨包围着院落,微风四起,洒落一地金黄。村里很安静,除了清晨的几声鸡鸣,再也没什么多余的声音。
每一天都要从扫沙开始。妇女们在自家院子扫沙、在村里的“南京路”扫沙,值日生孩子们在希望小学的走廊上扫沙……总之,即使不是沙尘暴贫乏的春季,扫沙也是每天的日常惯例。沙漠中的沙子百无一用,不能垒灶、不能建房子,唯一的作用,就是埋葬一切。多少曾辉煌一时的古城,被埋葬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下。只有露出的零星木桩,提醒着人们如今的“死亡之海”,曾生机盎然。
这片土地,连“贫瘠”都称不上,光是生存,就很不容易。克里雅人的食物,只有馕、羊肉和“沙漠之参”肉苁蓉。
红柳房子的房子内部结构很简单,在高出地面30cm左右的地方垒出平台,人们在上面做饭、吃饭、睡觉。生于沙漠的人们,早就学会了和沙子和谐相处,每户人家家里都有一个沙坑,用来制作这里特有的馕——“库麦奇”。
首先,用干胡杨把沙坑烧热,然后把制作好的库麦奇放入沙坑中,埋上,烧热的碳灰均匀地把热量传递给“库麦奇”,等待一段时间后,取出来,把沙子拍掉,就能享受热气腾腾的美味啦!
我们在达里雅布依围观了“库麦奇”制作的全过程,村民给我们制作的是羊肉馅库麦奇,埋了一段时间后,羊肉的香味就从沙子的缝隙里冒出来,引得所有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