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为什么能成为国画大师?靠自学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在 中国近代画家 史中,这位大师靠自学成才走向全世界且从未被超越,后又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著名画家,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他就是齐白石 。

六十岁时,齐白石为了画好笔下的虾,居然在自己的房间里养起了虾,开始了足不出户的画虾工程,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观察和临摹,反反复复,有时写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经过不断的努力,齐白石的“虾”终于在历史的画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一位终身学习的非凡大师,他就是靠着自学走向成才之路,40岁之前的他从来没有走出过湖南,这样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他逆袭成了国画大师。

01

1864年的1月1日,湖南湘潭白石铺的一个农民家中,比平时热闹了许多,因为在这一天白石铺的齐家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这个人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大画家齐白石,湖南湘潭历史上的名人。

齐白石最初的名字叫齐纯芝,小的时候的纯芝十分的聪明,奶奶经常会教他唱儿歌,只要教上几遍他就能背出来了。

6岁那年爷爷把他送到私塾读书,每天都由爷爷风雨无阻的接送。爷爷重视教育,尊重读书人的做法,小纯芝聪颖好学,常常在学堂学到忘记回家的时间,爷爷看到这么努力的他很是欣慰。

读私塾一年不到,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辍学了,14岁的齐纯芝开始了拜师学艺,家人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恰巧这天一个木匠的亲戚来访,在一番闲聊中,年少的齐纯芝就成了木匠的学徒,这位木匠师傅人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叫骂打人,有次齐纯芝和木匠师傅出门赶工,纯芝因被人笑话搬不动木桩而被师傅辞退了。

齐纯芝的第二任师傅也是木匠,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对所有的用料都特别讲究节约成本,用师傅的话说这叫“珍惜”。

直到有一次师徒二人出工完成后,回家的路上遇见四个人,是做小器作物的师傅,齐纯芝的师傅对这四个人格外礼让,这让齐纯芝很是不解,于是他就向师傅打听原因。

原来小器作就是小件家具,是很讲究精致小巧比如雕花什么的,齐纯芝也发现小器作工钱高地位也高,此时的齐纯芝从而也萌生出了要当小器作的学徒,就这样齐纯芝又走上了木器雕刻的道路。

齐纯芝人生的转机是在学好了木器雕花后,一次和师傅一起去给蔡姓人家做嫁妆雕花刻件,主家的条件是既好看又长门面。

蔡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为了满足提出的要求,齐白石费尽了脑子最后还是主动问蔡家有没有样画样做参考。

就这样《芥子园画谱》走入了齐白石的人生,也就是这一本书,从而也改变了齐白石一生人生的命运。

26岁的齐纯芝,靠着学习《芥子园画谱》凭着热爱生活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自学好了绘画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27岁齐白石正式拜胡沁园为师,开始走向绘画之路,胡沁园为他安排了文化课老师,并带领他走入文化人和艺术家的圈子中。

年轻的芝木匠从此就走向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人生的更多可能正在向他伸出友好的小手,已在开启了日后成为享誉世界艺术家的基奠。

齐白石从小木匠到画家的路,脚踏实地的告诉了我们“人要做成件事,一定要靠恒心、靠毅力、靠坚持、靠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本地小有名气的齐白石,40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湖南。直到40岁这一年,通过老乡的鼓动他终于出走在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拜访旧友结交新友,以诗文绘画为精神方向,丰富自己了的见识和眼界。

在各地游历的时期,齐白石看到了不少文人名家的真迹,通过不断鉴赏、品评、临摹,他逐渐改变了自己以往风格驳杂绘画的方向,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画家。

通过这几年“五出五归”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本领,齐白石终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而不再是一位民间画师。

02

1919年是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可惜在这里,他的画作无人问津。甚至沦落到用他的画作连一棵白菜也换不来的地步。在这里靠绘画连养活自己都难,为了能在北京活下去,齐白石改变了自己的方向,把篆刻这门活计拿出来摆摊。

说到篆刻,不得不说到年轻时齐白石学篆刻的故事。齐白石在湖南一大户人家绘画,遇上了一个从长沙来的刻印人,据说是长沙最著名的篆刻家,为此齐白石也准备了钱财和石头想找大师刻一方印。

由于刻印大师的生意太火爆,经常要排长队等,齐白石耐着性子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刻印大师,本以为自己的印已经刻好了,没想到大师说石头太厚了叫他拿回去磨平,过几天磨好后又给刻印大师,没想到对方还是说石头没磨平,这时的齐白石才明白过来,对方怕是看不上自己是木匠出身的画家,才故意为难自己的吧!

明白过来的齐白石很难过,一气之下回家自己拿刀把印刻好了。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刻印。经过“刻印被拒”这一事件后齐白石学习刻印真的是有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教齐白石学习刻印的老师非常的幽默风趣,他告诉齐白石,“你去后山挑一担石头回家把这些石头刻好了,再争取刻上几个点心盒,就会刻得很好啦!”虽然只是一个玩笑,但这话里的道理其实就是孰能生巧的道理。

齐白石一生刻好的印有三千多方。都是刻了磨磨了再刻,他有一方学习刻印叫“业精于勤”既是勉励自己,也是督促自己。可见他对事认真的态度,也是他画作的写照!

齐白石一生中遭到的冷眼和嘲讽最多的应该是初来北京时,由于地域文化的诧异,北京人刚开始欣赏不来他的画作。他的画作营养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他土生土长农村生活的经验,以及他木匠生涯里的知识,这也是他画中有一种天然的真挚所在之处。

二是、他结交的文人和艺术家们引领他真正走入绘画的世界。

三是、古人的影响,通过学习描摹古人的画作来创新自己的绘画技艺。

齐白石有自己的一套临摹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临、背临、三临。在人生地不熟又动荡不安的北京,齐白石就是靠着这些锲而不舍的精神慢慢地从一个小画匠走到著名的画家。

1926年冬天,齐白石用2000大洋从一个前清的太监手里,买下了北京跨车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从此以后在北京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了。

57岁那一年是齐白石,第三次到北京,在这里他取了十八岁的姑娘胡宝珠,除了要养活在北京的一大家子人,还有湖南老家那一大家子人也等着他养。

就是在这样极度窘迫的情况下,齐白石萌生了变革画法的冲动“似与不似”论,齐白石强调作画要处在“似于不似之间,如果太过追求是就显得俗魅,太不似就不是画了。”

这一总结一直贯成在齐白石漫长的创作生涯,以及他对绘画精神的认知里。

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不被限制在过去的绘画习惯中,也就是在他60岁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齐白石自己的风格。

03

如果说胡沁园和陈师曾是齐白石的师友,那么1928年出现的徐悲鸿无疑是他的贵人。

徐悲鸿敏锐的意识到齐白石是中国绘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正是因为齐白石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不存在偏见,敢于挑战和变革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徐悲鸿曾两度聘请齐白石出任美术教授之位,齐白石在大学任课期间,徐悲鸿都是对他尊重有加且特殊对待。

1931年日本侵华,1937年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当时日本人在北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日本人得知齐白石的地位与名气后多方邀请齐白石为日方作画,也多次请汉奸前来游说,齐白石一身傲骨,不为所动。

无奈日本人只好动用武力关押齐白石,逼他就范到最后也碍于齐白石的地位和声望,只好不了了之。

1948年齐白石正有打算离开北京的念头,被前来拜访的徐悲鸿夫妇劝阻后,留下。1953年齐白石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理事会主席后,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在齐白石 93岁寿诞之日,他的贺礼是文化部授予他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一个人在困难中所坚持的,一定是他所挚爱的。齐白石一生都在追求艺术,追求大美,追求自身的完满。

这就是为什么齐白石能从木匠到一代国画大师,他的画作里永远保存着孩童的纯真,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的 “纯真能避油腻,善良能避邪” 在白石老先生身上我们能学习到,要真挚的表现创作,就要真正的去爱它们,把它们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自己的作品中。 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加上勤劳的双手一定也能到达齐老的这种至美至善的自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