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昨日与张兄畅聊《西游记》,其中的犀牛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犀牛在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人们给他赋予了他避水、避火、避尘的美好涵义。

这时候出土的犀牛文物,样子简直和现在的犀牛一模一样。后来气候变迁,犀牛逐渐在中国消失,到了明代,人们只知道犀牛,却不知道具体样子。

西游记里就出现了许多,比如三个犀牛怪,被悟空追到西海,头上的角瞬间分开大海,波浪两边开,大海像一本从中间翻开的书。牛魔王的避水金睛兽也是犀牛,不通水性的孙悟空骑着它去海底喝酒,不用念避水咒。

但在明、清的画作中,犀牛是什么样似乎早已忘记。

先看这幅明朝的西游记插图,犀牛怪的角成了横排,天线宝宝+水牛精的既视感。

再看这幅清朝的绘本,这犀牛特萌,狗不像狗牛不像牛,还有点山羊的感觉。那时的人只记得传说中有这么个神奇的动物,和龙一样存在了民族的歌谣里。

随着全球化的进行,我们一生不只生活在一个地方,可以去地球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任何一种动物,在离家不远的动物园都能看到犀牛。经过考古学家、气候学家的证实,我国确实也曾有过犀牛。

曾经有过的事物,在一段时期消失后,人们会忘却他的样子,于是给予许多匪夷所思的想象,曲解了本意。直到文明再次发展到一个更新、更高的维度,它的本来面目才能重新揭开。

而这新的维度需要 质变 的科技与 宏大 的世界。

我把这个叫做犀牛效应。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犀牛效应,比如耶稣用5条鱼、2块饼拯救了5000人,剩下的食物还装满了12个篮子。这些神迹在现今无法解释,也许如同那只犀牛,他们确实存在,只是目前的文明与世界观还没达到。

由此推论,也许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的局限,在科学之上还有更高级的智慧,只不过现在还没用涌现。

也许这些更高级的智慧,老子和柏拉图已经跟我们说过,只是我们曲解了意义,没有参透。

想起了爱因斯坦的话:“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解决问题要找方法,结果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发更大的问题,产生了递弱代偿。比如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不使用石油去开车,提倡电动车、使用核能,殊不知电瓶无法降解,核能的危害直接带来地球毁灭。

解决问题的钥匙,并不出在问题本身,而是思维的层次。

李笑来说找一把万能钥匙,现在总算有点明白了。

通过这只犀牛,给了我以下启发:

1、不对任何事情报以不相信,宗教、艺术、人情世故皆是如此。

2、以后不怼人,许多看不惯、看不懂的只是各自思维问题。

3、“知识”匮乏的解决方案恰恰不是你觉得匮乏的“知识”本身。

4、古文中的许多涵义,和现在都不一样,读懂传统文化是个浩大的工程呐。

5、茶叶营销亦是如此,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是多维度的叠加,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