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淡淡的忧伤——沈从文《边城》读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边城》写作于沈从文与张兆和热恋结合的那个时期,是沈从文一生中最好的日子,作品里面倾注了他浓浓的情意和爱恋,因而文字饱满而深情,无论是景色还是其中的人物都惹人喜爱,仿佛世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然而这部优美的小说却留下了一个让人怅然若失的结尾,虽然仍含了希望,回味时在静好中免不了淡淡的忧伤。

沈从文把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湘西的一座边城,一小溪、一白塔、一渡舟、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像极了一幅中国的水墨画。在这水墨画中生活的人们淳朴善良,有情有义。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自不必说,就是船总顺顺因为大儿子天保的死对老人心里有了疙瘩,在老人故去时仍然带着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猪肉来看翠翠,安慰说“你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在小说的第二十节,围绕老人去世后众人自发地来帮忙的情形,写出了热心人的众生像,每一个人都足以让人心生温暖。很多人都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按照他的家乡湘西凤凰镇来描写的,这应该是不错的,但那是沈从文梦想中的凤凰,是他心中的乌托邦,并不是现实的家乡。在现实中,“故乡连年兵燹,房屋田产都已毁尽”。(郁达夫《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我理解在热恋的人眼中都是风含情水含笑的,种种的不如意会不自觉地被忽视。然而这终究只是忽视而不是不存在,所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点什么。”这就像我们读书,纵然读出千般美好万般深情,终究还是要回到俗世的生活中,伴着身边那个“柴米油盐”的老婆。只是因为迷恋那美好和深情,久久地不愿回来罢了。

不过无论是临溪看水还是柴米油盐,不管形态上有怎样的不同,毕竟还都是爱,我们真正无法抗拒的是时间,是时间带来的变化和未知。所以沈从文才会说“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才会把故事放在安静悠闲的小小边城,在故事的开头“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就算再慢时光还是要过去,在故事的最后,陪伴翠翠长大的祖父走了,陪伴者换了原本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讲点祖父、父亲和母亲的旧事。明天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托起的年青人”二老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疑心翠翠其实是沈从文自己的化身:怀着对爱的无比执着,却止不住因爱而生出的那一缕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