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心理健康与维护(1)——心理成长的四个阶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人生就是一次次跨越,形成一个个习惯的过程。

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哪些跨越呢?

首先是从“无知”到“自知”的跨越,即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跨越。古希腊德尔斐神殿刻上的“认识你自己”;《老子》中的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还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不说明“自知”的重要性。

成长始于“自知”,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由“自知”到“习惯”,离不开“觉察”。

什么是觉察?觉察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时时保持觉醒保持觉知,才能辟出新“辙”,最终形成习惯,而不是“重蹈覆辙”。

人和人的觉察差别巨大。有的人走进大楼,就能迅速找到安全通道,而有的人在小区里住了十几年,也不知道安全通道。对安全的觉察力不足,正是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安全意识比安全知识更重要,有了意识,我们会自觉地去学相关知;没有意识,对相关学习、相关知识也不会放在心上,更难以做到警钟长鸣。

一所医院的大夫被患者家属打了,发生这样的事,确实很令人气愤。但是,如果从另一角度看,医院里这么多大夫,为什么别人没被打?这与觉察力也有很大关系。察言观色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觉察力,当看到对方处于正处于气愤状态、激情状态时,此时应考虑的是保护自身安全,而不是据理力争,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

同一医院的大夫,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察言观色这一觉察力为何如此不同? 这与母亲密切相关。如果母亲是一个能读懂别人面部表情的人,孩子也能学会看人脸色行事。

为什么与母亲有关,而不是与父亲有关呢?这是因为在婴儿期,母亲是主要的养育者,父亲通常只能通过母亲而起作用。

婴儿的生存需要各种物质条件和安全环境,婴儿对环境的需求通过相应的情绪发出信号。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起着信号传达的作用,母亲良好的应答,才能使婴儿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觉察力强的母亲,通过孩子的哭声能分辨出孩子不同的需求,从而给以及时准确的回应。

婴儿的哭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呢?

一项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即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有的母亲通过孩子的哭声,能分辨出孩子是尿了?饿了?困了?还是无聊了?并能给予迅速回应,这种区分及反应能力就是一种觉察力。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婴儿往往会从母亲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以帮助自己确定应作出的反应或采取的相应行动,这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这种社会性参照能力使婴儿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信息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决定自己的行动。

社会性参照能力,实际上也是能人脸色行事的能力。婴儿这种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母亲的觉察力,觉察力强的母亲,才能对婴儿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

可见,婴儿期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婴儿的发展影响很大。婴儿期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哪些标准呢?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有三个标准分别是: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刺激性。反应性是指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情绪性是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社会性刺激是指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及丰富环境,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在婴儿养育过程中,母亲对婴儿需求的反应性各不相同,情绪性也是相差很大。

为什么有的母亲情绪更为积极,会常常带着愉悦地心情去逗孩子,陪孩子玩?而有的母亲这方面却有明显不足呢?情绪稳定、能满足孩子愉悦需要的母亲,她的内心是充足的、满足的,而情绪不稳定、负性情绪多的母亲则是内心需求未被满足。此时,正是婴儿的父亲发挥作用的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母亲情绪的稳定除了另一半的爱,也离不开自我觉察。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找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并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如同婴儿一样,只会以情绪表达需求。

由以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可见,一个人的觉察力与婴儿期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与母亲密切相关。婴儿期是我们人生的底色,是原始密码。

作为一个母亲,由原先的“无知”——不会区分孩子的哭声、不知道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到“自知”——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无知;再到“觉察”——学会区分孩子的哭声,学着适当满足自己、以调整情绪;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

这一从“无知”到“自知”,从“自知”到“觉察”,最后形成习惯的过程,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成长过程,也是作为一个的成长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