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习惯差对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7
孩子生活习惯不好,这里有八条改正措施

家庭教育大视野
2018年11月27日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昨天发了一文谈孩子学习习惯的,有网友说,他们也希望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习惯方面的知识,于是就有了此文。

孩子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体育运动习惯等。孩子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影响着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身上还有着诸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

1.偏食、挑食,喜吃零食、甜食,几乎成了不少小学生的日常必食的“不良四食”。

2.有的孩子的早餐喜欢在路边不够卫生的餐饮小店解决,甚至有的就买几包辣条吃。

3.有的孩子读写姿势歪里八斜地不正确,有时长时间用眼让眼睛得不到休息。

4.有的孩子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或玩手机没有节制,睡觉没有规律,导致睡眠时间不足。

5.有的孩子不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连自己的房间也不整理。

6.有的孩子当“小宅男”“小宅女”,不愿意到户外参加活动,体育运动量远远不够,宁愿把自己培养成“胖墩”。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上面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与家长没有履行好教育义务是脱不了干系的:

1.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对孩子是重智轻德、重学习能力培养轻生活习惯养成,认为孩子读好书就行了,生活上的事日后会改变的。

2.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虽然是有要求的,但是在督促孩子落实上却是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检查,没有反馈,没有奖惩。

3.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习惯养成上没有明确的行为要求,一揽子全部包办代替了。

4.有的家长自身的生活习惯不良,对孩子起着负面的影响。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需要家长付出下面一些方面的努力:

1.家长要把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来落实。

2.家长要较为全面地了解生活习惯方面的相关知识,因为对生活知识的的掌握,直接影响着自身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创设和对子女的教育。

3.家长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

4.家长也要认真学习《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中小学不同版本),了解孩子应当养成哪些生活习惯。

5.家长对孩子提出的生活要求要具体明确,前后一贯、家校一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6.对孩子的事不包办、不替代,多给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7.对孩子达到家长的期望行为要及时鼓励,对非期望行为要及时予以否定。

8.重视孩子劳动习惯、户外活动习惯和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两天就能达成效果的,需要家长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达成好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20-10-27
一、分析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1.早晨赖床。
由于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觉得幼儿教育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有时因为身体或其它原因造成幼儿经常迟到、早退,更有甚者,连假都不请。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了许多幼儿早晨赖床的不良习惯,特别是冬天,很多幼儿赖床不到幼儿园,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很容易形成幼儿的懒惰的思想。形成这样的习惯,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纠正过来,也还是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2.不讲卫生。
对幼儿来说,他们对卫生习惯不是很理解,更不知道卫生的重要。因此,许许多多的幼儿不清楚为什么要刷牙、洗脸、洗脚。有些幼儿在洗头的时候,由于操作不当,会将洗发水流入眼部,造成习眼部疼痛,从而造成幼儿害怕洗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懂得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对洗脸、刷牙充满好奇的初期,就开始加以引导、帮助他刷牙、洗脸,并对操作过程作一些讲解,讲解中特别强调一下避免造成伤害的预防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就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3.不愿上学。
一般来讲,幼儿如园初期会对园内各种不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淡化,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有的幼儿开始讨厌上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接受,产生不愿上学的想法。还有一些幼儿,一开始就不想进幼儿园,从家长开始送幼儿园就开始哭闹,直到升中班还在哭闹。孩子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疼、爷爷奶奶宠,教师应教育他们不能向在家里一样,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服从教师的管理,必须有一定的约束,玩具要大家玩,东西要分同学一起吃,与其它幼儿要友好相处,要互相谦让,不要偏食和挑食,更不能厌食,要诚实,要热爱劳动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建议
1.从礼貌用语开始。
培养幼儿文明语言习惯应该从,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礼貌用语。比如主动与大人打招呼,正确称呼大人,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文明语言习惯。
2.增强集体意识。
孩子迟早要步入社会,进入幼儿园是开始,如何与伙伴相处,这是第一课。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伙伴要友好相处,要有集体意识、为集体做事,支持孩子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以自我位中心。
3.从自己动手中培养劳动习惯。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在孩子的教养中,经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失去动手的机会,从而失去遇事靠自己的独立意识,又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和参与的机会,自然认为这些事应该由家长做,逐渐产生依赖。因此作为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从自己穿衣开始做起,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小孩做不好,家长要示范和给以必要的帮助,循序渐进。
4.从小培养卫生和饮食习惯。
现代家庭孩子养的娇,往往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其实这样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益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少吃零食,不偏食。特别要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观,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不到充分休息,还使到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5.培养学习习惯从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开始。
作为家长,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引导、激发孩子激发孩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益。根据美国的教育专家研究结果: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进度。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的时候,不同年龄阶段,每一个孩子素质的素质各不相同,孩子的兴趣有自己的独立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并对兴趣爱好进行观察,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爱好。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怎样才能使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呢?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作为家长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有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联系孩子的思想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努力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