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除法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法”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
小数除法教案28除以16怎么讲解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二)能力训练点;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教学重点:掌握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初步用于指导计算.

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推导过程.

(二)能力训练点

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初步受到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指名板演:56.28÷67

(让一名学生板演,投影同时出示准备题)

2.准备题(投影)

(1)填写下表:

通过试算、观察,引导学生明确:

(1)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扩大10倍.

(2)第三组与第二组比较,除数扩大10倍,商不变,被除数也扩大10倍.(3)被除数、除数、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

3.订正板演,教师导入: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4

(1)出示例4(投影)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2)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56.28÷0.67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与板演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板演题除数是整数,例题的除数是小数.

教师提出疑问:

在这个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呢?

(4)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教师让学生把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学生边说想的过程教师边板书:

有的学生会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56.28米=5628厘米0.67米=67厘米

56.28÷0.67→5628÷67

(教师肯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指出这种方法只适合这道题)

有的学生会想到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再计算.

(教师着重引寻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方法)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

引导学生知道:把除数扩大100倍以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0倍.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说明:0.67扩大100倍是67、56.28扩大100倍是5628.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在竖式上只要把它们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把除数和被除数中的小数点及没有用的“0”划去,就可以计算了.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是怎样划去小数点以及没有用的“0”,订正时,指名学生回讲算理.

(5)完成“做一做”中第1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知道:

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次除法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么做,笔算怎么算写,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

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

索计算方法,

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

的除法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出示图片“身边的环境”。同学们,这些地方你熟悉吗?是哪?看到这样

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河西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576 名少先队员报名参加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我们每18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那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小分队?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题目)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研究

“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书写位置”

(1)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吧!

(2)探索交流,理清算理

师:1 2 3 (坐端正)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口算540里有几个18;把576估成600,把18估成20再计算等方法。)

师:计算

576÷18时,你先用18除什么数呢?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怎么写?

师:在除完后余数是几?这时我们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接下来又怎样算?

(请一名同学反馈说一说)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准确呢?

(近似数,准确数)

(3)观察思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的商有什么特点吗?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师:为什么商是两位数呢?

2、研究

“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河西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他们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例题)

师:下面请用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算一算商是几!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做一做!

师:他做对了吗?你们在做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要注意什么?)

(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

①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②个位上的数也是0,这个0应该怎么办?

③十位余数是0,个位也是0,那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

3、比较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

师: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们现在观察你做的两道题,看看除数是两位数的出发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4、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提高认识

1、“河西环保实践小队”中四(1)班同学在这个月的表现:

名称 塑料袋 饮料瓶 废电池

人数 14 1......>>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的教案
教材分析

1、《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包括教材37页例1及38页“做一做”(1)、(2)题。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以后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比数应用题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计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算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推理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时我凭借课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方法,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情景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难点:弄清列方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