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星获小行星命名 纪念雕塑正式落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4
哈工大报讯(商艳凯/文)在哈工大建校90周年到来之际,6月5日上午,“哈工大星”小行星命名及雕塑落成仪式在中心广场隆重举行。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党委书记王树权分别从国家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和周又元院士接过“哈工大星”命名证书和小卫星运行轨迹图。出席仪式的嘉宾还共同为落成的“哈工大星”纪念雕塑剪彩。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这个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之前,国内高等学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只有5颗,分别是“北京大学星”、“南京大学星”、“北京师范大学星”、“山东大学星”和“中国科大星”。

  为感谢哈工大研究团队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6月7日发现的小行星1996 LN命名为“哈工大星”,其国际永久编号为第55838号,吻切历元时刻为2010年7月23日零时,绕日运行周期为3.80年。

  “哈工大星”雕塑表现的主题为“星际旅行”。纵向的巨大金属圆环寓意星际轨道,场地平面通过铺装和镶嵌的金属带模拟浩瀚的星空,其上的金属球代表被命名的“哈工大星”,在平面和空间的轨道上运行,3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美丽的星际画卷。雕塑试图通过营造“星际旅行”的理念,向人们述说哈工大与中国星空探测的不解之缘和在相关领域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仪式由哈工大副校长孙和义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关于“哈工大星”的命名公报》。公报指出,“哈工大建于1920年,是中国“211工程”重点高校。它是一所具有鲜明航天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的大学,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在仪式上致辞。他说,今天命名的这颗小行星,是在1996年的6月7日发现的,那一天也正是哈工大建校76周年的纪念日。可以说,将这样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既是国家天文台和社会各界对哈工大的高度认可和鼎力支持,更是哈工大的殊荣,是对全体哈工大人的巨大鼓舞。从今天起,身处五湖四海的每一位哈工大人抬头仰望夜空,都会增加一分自豪和感动。他表示,“哈工大星”将激励哈工大人以更执着的精神去探求科学的真理,也必将承载哈工大的光荣传统,与日月同辉。坐落在这里的“哈工大星”雕塑必将见证哈工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取得的崭新业绩!

  出席当天仪式的还有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薛随建,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团组首席研究员、哈工大星发现者代表周旭,国家天文台BATC巡天团组高级工程师、哈工大星发现者代表王嘉力,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哈工大哈尔滨校友会会长王涛志,哈工大沈世钊院士、谢礼立院士,原哈工大校长杨士勤,原哈工大党委副书记强文义和顾寅生等。海内外的校友代表以及哈工大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加仪式。

  新闻链接:

  自1994年开始,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天文学家提出在中国西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建造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rical Telescope)建议和总体工程方案。具有中国人独立知识产权的FAST工程概念,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使人类可以在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同时可以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FAST项目立项。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为FAST的详细设计和将来的建造、运行及维护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理论技术攻关与实验模型验证。整个项目预计2016年建成。

  哈工大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沈世钊院士、范峰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自2003年全程参与了FAST项目的预研、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相继主持多项与FAST结构技术相关的重要课题,取得的系列成果为推动FAST项目立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完成的理论分析及系列试验积累了FAST主动反射面整体索网结构分析、设计、建造及测试的第一手珍贵资料。鉴于哈工大研究团队在FAST项目中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及发挥的重要作用,FAST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天文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列为第一技术合作单位,沈世钊院士被聘为项目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范峰教授、钱宏亮副教授分别被聘为结构系统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负责FAST项目结构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