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豆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01

豆婆要走了。

晨起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被隔壁张婶的大嗓门给震醒了:“妈快不行了,妈快不行了!”

张婶口中的“妈”,就是我的豆婆,我的大奶奶。豆婆的爱人,是我爷爷的哥哥,所以豆婆一家和我们家即是同一祖庙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也是多年的邻居。

张婶的大嗓门里夹杂着急躁的气息,透过很远的空气我依旧能感到事态的严重性,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随便登了双鞋子,急匆匆地跟着爸妈一路小跑出去。

我心里火急火燎的,期盼着这是虚惊一场。毕竟,我心里头还没做好要送走豆婆的准备,尽管豆婆今年都已90岁高龄了。

张婶的家门口,早已被围了个泄水不通,乱哄哄、臭烘烘的一片,有的是看热闹的房客,有的是被通知而急急赶来的亲戚。堂哥堂嫂们都在忙着打电话,联系办黑事的人。

前几天路过豆婆家门口的时候我见豆婆的精气神儿还好好的,她甚至还拉着我的手和我说了些许的话,怎么才一两天的功夫就成了这个样子了呢?我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想进豆婆的房间再看看豆婆,但我的脚还未曾迈进那扇门,却被张婶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小孩子家家的,你别进去了,晦气。”

“没事的,我就看一眼。”

“一会儿再看吧!别去添乱了!里头正给她老人家换衣服呢!”张婶口气十分不耐烦,引得客厅里的叔叔婶婶大伯们都看向了我,那齐刷刷的眼神像盖子一样笼罩了下来,压迫得我止不住后退了两步。

我静默着,不再作声。

没过几分钟,奄奄一息的豆婆被叔叔伯伯们用被子裹着抬了出来。

豆婆瘦小的身躯蜷缩在湿热的棉被里,隔着一道又一道的身影,我只看到了露在被子外头的几根细碎银发。我鼻子一酸,眼里的眼泪不禁要淌出来,可是心里一想豆婆毕竟还没走呢,我若是提前哭了,可把她哭走了怎么办?

我们村有个习俗,但凡家里有人要过世了,就得卷着铺盖抬到祖庙祠堂的地上躺着,直到咽气。这样才能算寿终正寝,死后牌位方可入驻祠堂。

我一路随着他们去了祠堂。堂哥从家里搬来了豆婆平日睡的那张褪色的草席,“哗”的一下扔到地上手脚麻利地铺开,然后叔叔们便把裹着豆婆的被褥连同她一起轻轻地放在了草席上。

我终于看到了豆婆的脸,枯槁得如同将死的枯木,祠堂阴暗的光线给她的脸渡上了一层昏黑色,她两个眼窝深深凹陷了下去,双眼微闭着,偶尔突然睁开一下,但是却又那么的暗淡无光。

豆婆的气息若有若无,如果不是嘴里一直在轻声地呢喃,我真的以为豆婆已经咽气了。

我挤到跟前,跪坐在豆婆的跟前,伸手摸了摸她的手,她的脸,我哽咽着轻声唤她,她却没有回应我的呼唤。我终于忍不住,豆大的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掉在了豆婆如树干一样的手背上,掉在了她崭新的寿衣上。我使劲儿把头低下,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失态,但还是被张婶看到了:“呀!你这丫头还真的是亲你豆婆呢!我这做儿媳的都没哭,你倒是有孝心,提前哭了。”

妈听不下去了,站在一旁帮衬:“豆婆疼这些孩子,从小就记挂着他们。这孩子也是舍不得她豆婆。”说完,妈递给我一张纸巾,让我擦擦我的鼻涕和眼泪。

小的时候,豆婆家就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每当放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把豆婆家的铁门摇得“啷当啷当”响,朝着里边儿使劲喊豆婆快开门,我们来串门儿啦。

听到声音的豆婆佝偻着腰,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朝门走去,人还未到,那乐呵呵的笑声像铃铛一般在院子里来回荡漾:“来咯,来咯。”

孩子们像归山的虎,门一打开,“嗖”的一下不见了身影:有的“溜溜”地爬上了院子里的树尖上儿摘果子;有的跑到后厨房翻箱倒柜找碗倒水喝;有的横七竖八地滚在豆婆的床上,拧开了风扇让凉飕飕的风肆意亲吻着稚嫩的双脚……

豆婆每次一看到我们,就亲切地拉着我们的小手,又是亲又是捏的,她总爱重复地问我们在学校吃的好不好呀,有没有认真听课呀。我们像雀儿一般叽叽喳喳地叫唤着,争先恐后地和豆婆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讲到兴致勃勃时,豆婆还像个孩子一般笑得嘴合不拢。

豆婆喜欢听我们这些孩子漫无边际地吹牛瞎聊天,一会儿说学校里的公厕闹鬼;一会儿说谁谁谁加入了帮派,打架斗殴很是厉害;一会儿又说谁谁谁上课睡觉被老师罚站……

这些纯属娱乐的故事,常常引得豆婆哈哈大笑,惹得豆婆拿着蒲扇直拍我们的背:“孩子们太调皮咯。该打,该打。”豆婆一笑,我们就乐得把头探到她的嘴跟前数着她为数不多的几颗老牙。

我们喜欢搜集各种各样的趣事来逗豆婆开心,豆婆老了,又自己一个人住,如果没有我们这群孩子的陪伴,豆婆的每一天该是多么的漫长与无聊啊。

临走时,豆婆往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塞了一小把零钱:“拿去吧,拿去吧,拿去买些好吃的,别告诉你们妈听!”

小小的我们,总是摇着头,摆着手说不要不要,但是架不住豆婆的盛情,架不住豆婆的爱,最后那些沉甸甸的一块钱,都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书包里、心里。

快乐的日子像绚烂的彩霞,总是还曾细细驻足品尝,它便静悄悄地溜走了。后来,豆婆的儿子搬回来和豆婆一块住,那个在无数个夜晚轻唱着静谧与孤独的小院,一下子充斥了许多许多嘈杂的声音。

张婶很凶,训斥孩子们的时候像一只饥肠辘辘的母老虎,我们都很怕她。

放学的孩子们,再也不敢轻易地野到豆婆的家里,不能像猴儿一般欢快地在豆婆院子的树上跳来跳去;不能到厨房乱翻一通找吃的;也不能再到豆婆的床上撒娇撒野……

渐渐的,孩子们不再来这个小院找豆婆了。

豆婆的生活虽然有了家人的陪伴,但是她比以前更寂寞了。

每当放学的时候,豆婆就搬着一张破旧的小矮凳坐在门前等待着我们放学,等呀等呀……

我偶尔路过的时候,碰到坐在矮凳上的豆婆,我依旧衷心地流露出心底的快乐,拉着豆婆像树枝一样枯桠的手,亲切地喊两声“豆婆”。但,抬头看到豆婆院子里的那些家人,很多想说的话又默默地咽在了心里。

千言万语,我们对豆婆的爱,不再是轻快的,而是沉重的,难以诉说的。

我们对豆婆往日的那些叽叽喳喳,变成了最深情而压抑的问候——“豆婆,您近来好吗?”

失去了我们的豆婆,显得更苍老了,更让人心疼了。

豆婆在祠堂的地上躺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她几乎没怎么吃东西。尽管她那远嫁的二女儿一直在她身边伺候着,给她喂水、喂粥。

幸好后来豆婆的三女儿赶回来时,发现躺在地上的老母亲奄奄一息,一摸额头才知道豆婆正发着烧。三伯母和三伯父都是医生,当众提议先把豆婆送到医院。三伯母的提议,打破了祠堂异常的沉静。那些守夜的亲戚们抬起疲惫而沉重的眼,也附和着说,是呀是呀,已经在祠堂的地上躺了三天三夜了,如果豆婆要走,早就走了,豆婆可能是生病了。

张婶欲言又止,想反对。但众人赞同的力量实在过大,最后也默许了。

被送到医院的豆婆挂了几天的吊针,后来竟然苏醒了。她的女儿们也皆大欢喜地将她送了回去。

哈,原来是虚惊一场。豆婆那天是昏迷了,不是快过世了啊!“老太太,你的福报还在后面哩,老天爷想你再活个十年八年呢!”去医院探望的亲戚们,都向豆婆道喜。

别人都以为豆婆的病好了,但是,我知道,其实豆婆还在病着。

张婶一家因为这一出闹剧落成全村人的笑柄:“呵,这两口子分明就是盼不得他妈早死呢!”

豆婆回来后,稍稍养了一段时日后气色逐渐缓了过来,后来竟也能下地走路了,而我比以往更加殷勤地去探望豆婆。

某一天,我看到豆婆佝偻着腰吃力地蹲在地上洗衣服,那布满了老年斑的一双手,在水里哆哆嗦嗦搓着,好几次都把水洒了出来。我急忙蹲在了豆婆的跟前,伸过手想要帮豆婆洗,却被豆婆拦住了:“丫头,让我自己洗,让我自己洗。”

我和豆婆争着,那盆水因为我们轻微的抢夺溅出了白白的水花,但是豆婆的态度很强硬,很固执,我只好作罢。

回家后,我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却把我呵斥了一番:“自作聪明!这是别人的家务事,你插什么手?”

我感到很委屈。

妈接着又叹了口气道:“知道你心孝,但你帮了豆婆洗衣裳,路过的村民、亲戚怎么看?他们就会以此说三道四,说豆婆的儿子和儿媳不孝,连自己母亲的衣服都要外人洗!”

“难道他们不是吗?”

“可是,你的善心,只会让豆婆过得越加艰难。张婶会在没人的时候,把气通通撒到豆婆身上,挖苦豆婆老不中用,连累了他们……”

来我们家串门的吴婶娘,也点头道:“可不是?有一次,我们那位路过的时候,多嘴和张婶叨唠了几句说,天凉了,老人家怕冷,给老人家多买几件厚棉衣。张婶以为豆婆又到处说她的坏话,隔天帮豆婆洗头发的时候,动作那叫一个粗鲁,那喷头的水哗哗地在老人家头上扫射,泡泡和水溅了老人一身,进了老人的眼,豆婆吓得嘴里直喊冷、冷。”

豆婆的儿子搬过来和豆婆住后,她经常受到张婶的欺凌,他们会给豆婆吃冷嗖的馒头、隔夜的稀饭;他们会在豆婆打翻了碗筷的时候呵斥豆婆,让豆婆端着碗独自在昏暗的房里吃饭;豆婆洗澡时不慎滑倒摔伤了腿,他们瞒着不说,只拿了一瓶活络油让豆婆自己去擦淤血的部位……

我捏紧了拳头,质问:“难道就这样让他们虐待豆婆吗?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你一个外人你有什么办法?把豆婆接到我们家住?给豆婆钱?还是帮豆婆做饭洗衣服?报警虐待老人?那是别人家的家务事,你管得着吗?你帮得了吗?你有证据吗?”妈白了我一眼,把我推进房间里:“小孩子家家的,赶紧学你的习,看你的书。”

是啊。我想帮豆婆,但我却无能为力。我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深深的爱着豆婆的孩子,除了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听着客厅外吴婶娘一桩桩地数落着张婶虐待豆婆的事,心痛到无以复加,一想到豆婆今后的日子不知又要受到怎样的虐待,我趴在床上嚎啕大哭了起来。

我本以为,豆婆只是多了些寂寞,却不想还有这么多苦楚。

大约过了三个月的某一天,张婶又来通知村里的亲戚:“豆婆这次是真的快不行了。”

我向兔子一样拔腿冲向豆婆家里,用力推开那扇熟悉的铁门,穿过那曾经玩耍的小院,我向回忆中的那间充满欢乐的屋子快步走去。

瘦骨嶙峋的豆婆身躯笔直地躺在那张破旧的木床上,很听话的,很安静的。

“豆婆。”我唤了一声,她没有应我。

我轻轻地坐在床边,给豆婆盖上被褥,我仔细观察着她,竟没发现我记忆中的豆婆已经这么老了,像一颗干瘪瑟缩的枯木那样老,那样干。

我摩挲着豆婆的手,有些凉凉的,冰冰的。我给豆婆喂水,她一点儿也没喝,那水顺着她的下巴滴答滴答落在脖间。

两天后,豆婆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走了。

送走豆婆的时候,别人哭了,我没有哭。

因为不是在祠堂过世的,所以算不得“寿终正寝”,张婶一家花了很多钱请人做法事,力求把豆婆的灵牌请上祠堂祖庙。

豆婆生前心善,做法事的大师说,祖宗们允了豆婆的牌位。

从此,豆婆成为了我们家族祭拜的祖宗之一,在每一个隆盛的节日里,张婶一家会给豆婆供上好肉和好酒和好香,祈求豆婆在天之灵能保佑她儿孙的幸福安康、工作顺利、财源广进。

豆婆走后,我一次也没去祖庙里拜过豆婆,但我在梦里时常能看见她对我笑,和我亲切地说着话。

豆婆告诉我,她在那边过得很好。这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