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探索园本培训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9
园本教研是立足本园实际,抓住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研讨并加以解决,重视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从促进幼儿发展入手,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
伴随着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园本教研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评价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要保证研讨时间,研讨时间越长,研讨的问题越集中越深入,研讨的质量就越高;其次,是研讨结果。每次研讨都应该让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如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从模糊逐渐变为清晰、从不会反思到逐渐学会反思等;再是,研讨体验,指教师在研讨过程中的感受。每次研讨的过程都应成为教师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其中,保证一定的研讨时间是前提,取得实际的研讨结果是关键,获得愉快的教研体验是灵魂,,只有积极的体验和态度才能促使教师乐于教研,并提高教研的效果。为此,幼儿园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园本培训与理论学习,让教师在同伴互动与专家引领中学会实践与反思,实现幼儿、教师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一、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是提高园本教研有效性的保障
(一)建立有关园本教研制度体系
园本教研制度是幼儿园制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系统。为了规范园本教研制度,我院建立了以下活动制度,一是研讨活动制度。由一位教师承担研讨观摩课的任务,全体教师参与研讨活动。承担研讨观摩课的教师应根据要求制定计划,提出“观察视点”并向全体教师说课;参加研讨的教师带着“观察视点”听课,并根据要求进行有价值的记录和做简要的分析,活动后进行交流。二是教师培训制度。每位教师要参加每周一次不同级别的教研活动、每年一次的岗位继续培训等,此外还建立了听课、评课和交流制度,教研成果展示于奖励制度等。系列教研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行为,为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性的教师队伍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
(二)建立以园长为核心、保教组牵头、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网络
我们每次教研活动院长都必须参加,研讨的基本模式为:开研讨课的教师设计计划,提出观察视点——开研讨观摩课——参与者围绕观察视点听课并进行观察记录——研讨活动(开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听课教师作集体反思)在此过程中,院长以“教师”身份参与,不做太多的讲话,并要多听教师的发言,针对研讨中的问题做一些方向性的发言,以便所有的参评者成为平等的研讨者,使研讨活动能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例如:在一次研讨中,按照程序,先由执教老师做自我反思,本次设计的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我来玩玩具”,从本次活动情况来看是适合本班幼儿的。首先,中班孩子在今天的活动中能够持续进行探究,没有孩子游离活动现场,张智翔小朋友尝试用磁铁吸木块、棉布没成功,第二次又没将石子、塑料片吸起来,又去换另外的材料来尝试,终于将小铁片、回形针吸起来了,他高兴地跑来告诉老师,说明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关于记录表的设计,从孩子的记录情况来看,对中班的孩子还是偏难了一些,有部分幼儿记录不完整,有少部分幼儿记录完全错了,其实他的实验没有错,执教老师坦诚的自我反思,参与者纷纷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有就,有教师直率的说:“我观察到参加活动的20个孩子有5个孩子记录有错误,有3个孩子记录不完整,其余都记录对了。还有老师说:”我观察带孩子在记录时发呆,思考很久后才开始记录,我想这属于对记录不太了解的情况吧,以致孩子对记录感到茫然。有老师说:“我观察到有记录有错误的幼儿,是属于不会对应的问题,而不是属于理解问题,”这次研讨是大家逐渐将问题主要集中在“让中班幼儿进行实验记录的适宜性”上。参与研讨的教师能从自己的观察出发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专家的发言则引导大家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本质,是研讨活动的主线更加清晰,话题更加统一。
显然,教师在宽松、平等、民主的现场研讨氛围中,在专家的引领下,许多困惑的问题和两难的问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清和解决,是观念与欣慰实现统一,从而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园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成长。
二、开展园本培训是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的根本前提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关键,只有提高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到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因此,我院对教师进行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园本培训:
 (一)全员性的培训
 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体情况,制订落实分层次分阶段学习目标,制定自我成长计划,督促教师加强学习幼教专业理论和课程理论,平时由院长、业务院长带头组织大家学习有关课改的一些新的理念和信息,同时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培训
 从本院教育教学实际要求和教师水平出发,每学期都会安排由业务院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全体教师作专题性的讲座,如“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幼儿园的唱歌活动”“科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评价”等内容,同时发挥群体教师的特长,积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各种短期培训的机会。,如有:省、市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术研讨班,园本教研以及参观与观摩等等。
 (三)参与式的培训
  参与式培训是一种互动研讨的好方法,它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院以年级为小组,经常组织教师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如:“新时期幼小衔接的思考”“教学观摩教师究竟该关什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有效方法”等内容,面对共性的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分析讨论有理有椐,并通过互动交流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识。大家感到:经常开展互动式的研讨活动,能使每一个教师思维活跃、观点鲜明、论述精辟,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手拉手互动"的培训
  在互助中,我们启动了"手拉手互动"活动。即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采取新老结对子、能者为师结对子、专长互补结对子等形式。帮扶的内容涉及:幼儿园语言教学;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如何更好地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班级常规的指导策略等。帮扶措施有:学习、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这种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达到全体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加强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是提高园本教研有效性的基础
(一)围绕课题研究进行专题式的理论学习
园本教研实质要求研讨者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分析实践中寻在的问题,研讨能否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讨者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而研讨者具备的理论素养即是决定其认识深度的思想基础。为推动园本教研的深入进行,管理者就必须想方设法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如我院曾经做过“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题,组织教师学习了《活动中的幼儿》等著作,使教师们找到了创设活动区域环境的理论依据、布置活动区环境的基本原则等,为教师提供了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理论根据和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又如我们曾围绕“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设计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组织教师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语言教学》《集体教学活动》等相关著作和文章,使教师明白理解了“什么是有效提问”“提问的适宜性”“教师回应问题的技巧”等含义,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提问数量多、质量低现象,解决了“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如何提问”“教师回应问题的技巧”等问题,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理论学习
我们还试图从教师的问题出发,构建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与研究支架。如在讨论有关科学活动设计问题时,教师对“什么是程序设计”比较模糊,通过阅读和学习《“做中学”——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集》《“做中学”在中国》等书籍,渐渐明白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程序设计的真正内涵,初步了解到幼儿操作活动程序设计的基本模式是:“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使教师在设计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时知道必须紧紧围绕”影子“这一主题,使幼儿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为此,教师设计了“黑黑的影子”“赶不走的影子”“影子的变化”等系列活动,幼儿在层层深入的问题探究中对“影子”这一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针对课题和教师自己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可以减少教师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与方向性,促使教师始终带着问题去寻找理论依据,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且能促使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规律,积累教育智慧,减少原先为应付园长检查而机械、费时无效是摘抄学习。
四、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式提高园本教研有效性的途
(一)在实践反思中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
实践反思主要是指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实践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实践反思是园本教研的实践基础。经常的实践反思有助于教师养成自觉的、独立的思考习惯,更懂得如何去观察孩子,如何及时捕捉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困难与问题,如何审视自己或他人视线预设的目标是否适合大多数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是否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并学会正确分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找出症结,从而为下次活动的推进或者相同类型活动的设计提出更合理的对策。
(二)在同伴互助中促使教师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核心力量。在平等与共同发展的研讨氛围中,不同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可以使教师受益匪浅。我院在教师群体中主要开展可以下形式的同伴互助:一是“每周话题”交流学习中的互动成长。幼儿园每周安排近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大家围绕某个话题畅所欲言;二是“师徒结对”相互学习中的互动成长。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能手帮助和指导新的、年轻的新手型教师,通过建立师徒关系,定师徒协议,师徒同时开课,相互听课,师徒深入班级观看教学实况并讨论、分析、提出建议性意见等,使新手型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三是课题研究中的协作共同成长。协作意味着教师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课题任务,为此必须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每个教师有机会和条件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是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三)在专家引领子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专家既包括大专院校学前教育系的教授、教研员,也包括本院已经达到一定专业话水平的专家型教师。专家引领可以有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专家咨询、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以及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受条件限制,我院的专家引领大多数情况是由院长、业务院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员来承担,每学年安排1-2此专题报告,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理论学习辅导,每周一次下班亲临教学现场指导教学、解答教学疑问等。
其中,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主要是专家与教师围绕主题进行交谈的一种研讨活动,强调专家与教师之间的碰撞,专家和幼儿园管理者应通过“对话”了解教师内心活动,充分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隐性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这种平等对话与大胆沟通可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教师更愿意接受专家的指导,并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
伴随着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园本教研的实效性越来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加注重打造专业引领队伍,注重增强课题组交互式互动,注重渗透人文关怀等策略,使园本教研具有引领性、合作性、激励性,进而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