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家乡历史(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文章来自于网络

(1)河南滑县:千年古村白马墙“马不欺母”的传说

中原腹地,豫北滑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有一个村庄叫白马墙。从现在的村容村貌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与周围村子一样。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可是这个村子名字却又有着一个相传很久的的故事,给它蒙上一批神秘的面纱。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在此转了三个弯,由南向北流向黎阳(现在浚县)以后转向东方,北依金堤滔滔而去。这一代有山有水,植被茂密,人们依山傍水而居,既耕种农田又放养骡马牛羊,。更特别的事这里的白马高大肥美,远近闻名。有一天,一匹母马发情,主人为了繁殖更多更好的白马,就在马群中挑选了一匹最好的白马与这匹马交配。不料,这匹白马无论如何也不靠近发情母马。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马是这匹母马所生。马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点就是马不欺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人用布遮住白马的眼睛让其交配。结果交配成功,可当人们去掉白马的遮眼布以后,白马发现与它交配的是自己的母亲,只见它咆哮如雷、悲声嘶鸣、挣脱缰绳,一头撞向墙头,顿时鲜血如注,“噗通”倒地而亡。主人见这种情况后悔莫及。全村都被白马这种行为感动,于是就像埋葬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这匹白马埋葬在这面墙边。

马不欺母,白马撞墙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方圆百里。这座村子从此叫白马墙。村东的山就叫做白马坡。就连黄河边的渡口也叫做白马渡,与黄河北岸的黎阳渡遥遥相望。

从此这个地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人口也越聚越多,秦朝统一六国以后这里已近万人,官府就在这里筑起白马城设白马郡。到了三国时期还曾建立白马国,魏国曹操的儿子在这里任国王,这里逐步发展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是繁华。

沧海桑田,日月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被夷为平地,黄河多次泛滥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繁华的白马城被深深的埋在了黄沙下面,如今黄河已向东移动了一百余里。昔日的白马渡、黎阳渡也都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为历史被人们淡忘。只有这马不欺母,白马撞墙的故事一直流传在百姓的口中,为了纪念这匹白马,人们又在白马城的遗址上建起了村子,依然叫做白马墙村,也就是现在的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

(2)白马墙村

白马墙村名的由来:如今的白马墙村坐落在“白马城”的旧址。用名白马墙大队,俗称白马乡,其前身是历史闻名的古“白马城”。位于留固镇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处,耕地面积2387亩,总人口2115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商周时期称为曹邑或漕邑,秦朝设白马县,隶属东郡。而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白马县归山东兖州管辖。在金、元朝代隶属山东大名府。明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从此结束白马建制。

地理特征:据史料记载,宋朝黄佑年间,因黄河泛滥,白马一带连年遭遇洪水侵袭,千年土城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垮淹没,“白马古城”被洪水夷为平地,残垣断壁被淹没在黄土之下,从此再也不见天日。2009年安阳市文物考古队来白马故城遗址处勘探,已基本确定其古城墙的方位,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村地势南高,中高、其它地势较低。村里、街道弯弯曲曲,参差不齐,很有古代风格。全村约有五分之二的农户房屋建在古城遗址之内。几百年来,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和挖地取土时出土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陶器、铜器、瓷器等,古代人们挖建的水井(人们称花园井)还得留很多处(眼)。

自然特点、人文风貌:白马墙村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经济、文化、交通状况:白马墙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还适当兼种一些经济作物。如大葱、蔬菜等,畜牧养殖也很活跃,如养猪、养牛、养羊等,少数农户磨粉、磨豆腐。农闲时广大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很多农户都盖了楼房,买了汽车,生活非常富足。

姓氏:白马墙村现有12姓氏,除井、班、邢姓为原来老户外,其余均为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入。据传古代这里有前后三村之说,即南有邢村,北有李村,中间为白马村,在后来的诸多年中,由于外地迁入人员的增多,三个自然村逐渐连成一体,后来就统称为“白马墙”村。到了宋朝,因天灾人祸,村北部的原李村址与白马城村址因地势低洼,大部分房屋被洪水冲没,大部分村民四处逃散,只剩下村南地势较高,没有受到太大的洪灾,所以有几户邢姓和几户井姓,还有一户高姓没有外逃。班、傅、王、毛、焦和徐姓陆续从山西、江苏一带迁来,使该村不断发展壮大。

庙宇:村东有“元君庙”一处,村中有“观世音菩萨庙”二处。相传“元君庙”始建于唐朝,原称“白马庙”,因唐王李世民善骑白马而得名。当时该庙建筑面积大约6000多平方米,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并建有门楼和院墙,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四合大院,庙里有护庙道士10余人,庙内常年香客不断。到了宋朝,因黄河泛滥,寺庙连同白马古城一起被洪水吞没,洪水过后,庙宇荡然无存,仅留下不足600平米的一片废墟。1999年,村里修围村路时推土机从遗址处推出“光绪十三年”石碑一尊,碑上著有“万历”重修此庙的碑文,还出土了“万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