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尺还给老师,能缓解当下的教育矛盾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文 | 兰子格】

昨天,《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把戒尺还给老师”!这所小学要惩治“熊孩子”了》,讲述江苏常州一家小学要“吃螃蟹”,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并为此举办了听证会。

我想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古代,所有的先生(老师)都会非常的吃惊:

老师惩戒不听话的学生,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下相关资料,了解到:

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 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学习算术 。“教”字形象的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而我国的“ 教育惩罚 ”有着悠久的历史。

教育家杨贤江说:“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所以也可以说“ 有了教育便有了教育惩罚 。”

既然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伴生物,具有内在的必然关联性,它只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为什么到了如今: 我们一说惩罚往往有了贬义味道 ?

01   

老师缘何不再举“戒尺”

 

"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严师出高徒 ”……

这些名言警句,我相信很多人没上学就会背诵了。可,缘何到了现在,老师却不敢对于再举“戒尺”了?

2017年9月20日,教师刘海因学生未完成作业,用教鞭对学生的屁股和腿部进行敲打,最后受到行政记过处分。

2018年6月,班主任徐老师,因惩罚在教师撒尿的学生而棒打学生,最后向学生家长道歉、承担医疗费、被学校勒令学习《教师行为规范》、警告处分和通报批评。

网上还看到这么一个网友的真实故事:

一个县级中学从教十几年的数学名师,专业水准无可挑刺,当地学生、家长,都千方百计的以能进入她的班级为荣,这位老师也不负众望,一年年竭尽所能的延续着数学教学的神话,一切都非常美好的样子。

直到一段该老师打学生的视频在网上被迅速传播:

视频中,在黑板前,老师对着三四个男学生拳打脚踢,加叱责痛骂……

就这样,这个人人敬重的数学名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视频底下的留言向一把把刀剑,直刺过来,祖宗十八代的人身攻击、上纲上线的无底线谩骂,瞬间粉碎了她的三观……

可能,大家更容易接受春风化雨型的老师,不能接受一个优秀名师的雷厉风行。可她却是一个看见学生不用功,就从心里焦虑,甚至愤怒: 不趁着青春年少来拼个好学校,不知道将来要遭多大的罪! ?

她相信这样一句话: 小时歇脚,大时歇菜!

所以,当那几个学生在她三令五申之下仍然我行我素不做作业时她的愤怒达到顶峰……

虚拟世界的狂风暴雨和现实社会的沉重打击,她都经历了。

在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后处理很快出来了:

全县范围通报批评,扣发一年工资,给当事家长道歉,调离原单位到乡村教小学。

后来,据说这位曾经的名师在农村教了半年孩子们1+1=2后,就主动辞职了。

80年代时,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老师一把尺子打下去,没有问题,有些家长还会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现在,如果你爱生心切动了手,后续的事情将是非常麻烦的。

因为只要是老师打学生被家长告,与家长沟通多半是无果的,也多半是以老师最终妥协而告终。对于校闹事件,教育不管部门大多采用零容忍的方式果断处置,肯定就是老师 “认错、道歉、被处分 ”三部曲。

很多老师表示:

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纯粹了,老师管起学生,要冒着职业危险,必定心存戒备,放不开手脚,所以, 很多老师不敢举“戒尺”、不想扬“教鞭”!

我们不排除,被处分的老师里面也会有一些体罚过重,罪大恶极,他们被处罚也是他罪有应得,但是,我们更相信很多老师是 一个手拿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02  

家长缘何不认可孩子被惩戒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在朋友圈义愤填膺的抱怨儿子的老师,了解后原来是由于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体罚拎耳朵了,耳朵又红又肿,儿子也一直说疼,甚至睡着了还在哭和害怕。

最近几天,儿子也表现了非常大的抗拒,不想去学校,不想见同学。所以,他非常气愤,更多的是心疼自己的孩子,一直想去找老师理论,也有想给找老师麻烦的念头,好在被太太给制止了。

2018年7月25日,桂林晚报报道一则新闻,黄先生送儿子小凯去参加夏令营,中途奶奶做寿接回家后发现孩子大腿和小腿上有明显淤青。

追问后儿子说:

课间,两名同学联合起来戏耍他,他便找来一根木条前去追打,后来被同学告状,老师便把他拽到了厨房的锅炉旁边罚站。

  当时我很生气,觉得老师不讲道理便骂了老师,还吐了几次口水。 小凯说,接着老师就拿着一根木棍接连抽打他的右大腿。老师又把他带到学校大厅继续罚站2个多小时。中间,有其他同学过来看热闹,他便伸手指了一下他们,老师发现后重重地用木棍再次抽打了他的右大腿。

虽然,老师也说了小凯惩罚小凯的原因:

调皮捣蛋、不听老师批评、朝老师同学吐口水,并一再强调小孩太皮了,怎么说都不听,所以才适当的惩戒下。

小凯父亲黄先生提出质疑:

孩子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老师会下这样的狠手把孩子打伤?

这样的家长,相信你也有遇到或者听说,因为现在都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全家人围着转,平时怎么舍得打一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溺爱的很,话一说重就怕伤了自尊,灭了自信,怕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与我们80年代,普遍被老师打过、骂过的人相比,是脆弱了不止一点点。

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是必然的,作为老师,教育孩子是责任。目前,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似乎是水火互不相溶。

因为,在现实情况里,“ 惩戒 ”与“ 体罚 ”二者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细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认为“ 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 ”,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 体罚 ”,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

03   

教育惩戒权不是老师需要,而是我们的孩子需要。

玉不琢,不成器。

在明代,一位叫黄佐的教育家就提出: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虽是少见较个性化的规定)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这个世界,最不应该被苛责的是老师,最不应该被娇惯纵容的就是熊孩子。世上可雕饰的材料虽然不少,要雕琢成璞玉的过程也很辛苦,成器之后才能熠熠生辉。

而古往今来,熊孩子每个时代都有,把熊孩子管理教育成精英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天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自己“ 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

而我之前的一位公司老总,非常感谢小学生老师对他的严加管教,小时候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课调皮捣蛋,下课到处惹事跟同学打架,经常被同学父母告状到家,而父母对他已经头疼到甚至不想管他了。幸亏他有一个好班主任,上课、放学都一刻不放的盯着他半年,又是严惩,又是激将法的,教鞭都打断过好几根,终于把他慢慢拉回了正道,才有了现在的成就。所以现在也是经常电话联系、每次回家都不忘去看看老师。

网友“ 云淡风轻”说: 如果我小时候老师不严加管教的话,或许我就真的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混混,很庆幸我的父母没有当年没有到学校去闹,不然的话,我的人生也许就这么毁了。

网友“ 王子 ”说: 我考上大学完全是老师揍出来,当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逃学差点被老师开除了。是爸爸向老师赔礼道歉才让我继续读书,爸爸给老师说,不听话,使劲揍。我到现在还很感激老师,现在想想打对了。

网友“无敌测试 ”说: 我上学那会,每次数学考试,老师给我们提分数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分,差几分抽几鞭子!用竹扫帚的竹条抽背!我后背被竹节抽了个血疙瘩,回家老妈看了,就一句话,活该!

网友“冬夜火炉 ”说 : 小时候让老师打了,不敢回家告诉父母,有可能再让父母揍一遍。觉得那时的老师德高望重,其实父母也是怕老师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亮相2018年两会“部长通道”时,当着一众记者,陈部长的一句“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温暖了很多老师的心。

2017年一个妈妈在孩子开学之际,写了一篇《孩子,希望你能够遇见一个手拿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文章,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一项对老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95%以上的老师认为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 。这几年网上关于《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因为,教育惩戒权不是老师需要,而是我们的孩子需要。

| 关于作者 |

兰子格 :【ID:langege99】,一个在岁月里修心的治愈系女子,喜欢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看世界的热闹。

关注 带光的女人,【 ID:youguangnr 】 ,折腾、努力,不将就; 积极、认真,有思想;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